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讓每一件標本都講述生命故事

隋鴻錦向少年兒童講述標本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老師流著淚講,學生流著淚聽。”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大連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隋鴻錦如此形容解剖學課堂。

這並不是說解剖學老師和學生的情感比常人更豐富,而是教學環境讓人容易落淚。

“人體標本需要福爾馬林固定,福爾馬林的刺激性很強,所以我們上課真是鼻涕眼淚一起流。”隋鴻錦說,這種環境,導致很多人不願從事解剖學。

1992年,隋鴻錦第一次接觸生物塑化技術。他意識到,這項技術對解剖學教學很有價值——它可以改善解剖學的工作環境。

此後,他的人生和事業,便與這一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大膽的科普公眾人物”

“生物塑化技術不採用甲醛作為防腐劑,而是用一種高分子材料,替代標本中易腐敗的物質,比如水、脂肪等,達到長期儲存目的。”隋鴻錦解釋道,生物塑化標本是乾性的,沒有刺激性氣味。

1994年,隋鴻錦專程到德國學習這項技術,並將其帶回國內。

最初,隋鴻錦團隊利用生物塑化技術,給各大高校做人體標本。後來隨著標本數量越來越多,他意識到,生物塑化技術不僅可以很好地改善解剖學教學環境,還能讓人體標本走出學校,走入公眾視野,比如——舉辦人體展覽。

1543年,人體解剖學鼻祖維薩里發表了著作《人體構造》,第一次從科學角度闡釋人體結構。他特地邀請著名藝術家為著作繪畫插圖,希望人體標本能走近大眾。

“我專門設計了一個名為農夫的標本,造型模仿《人體構造》裡的插圖。一方面體現科技進步,另一方面也是向維薩里致敬。”隋鴻錦說。

2004年4月8日,隋鴻錦在北京舉辦了國內第一次塑化標本展覽。質疑聲隨之而來。

“我非常吃驚。1936年同濟大學慶祝成立29週年時,就已經有了人體標本展覽。20世紀80年代,很多醫學院校也把瓶裝標本拿來展出,輿論評價也很不錯。為什麼我們在21世紀辦的這個展覽卻受到如此多批評?”隋鴻錦有些不解。

“可能因為我們使用的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新事物推向社會之後,社會了解它、認識它,到最後接受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隋鴻錦後來這樣分析原因。

令他欣慰的是,也有不少觀眾留言對展覽表示支援。一些專業性媒體,也發表評論呼籲給予人體標本更多寬容。

2004年底,隋鴻錦被《科學時報》評為當年的“科普十大公眾人物”之一,並被稱為“最大膽的科普公眾人物”。

每一個展品,都要講故事

“展覽,絕對不是簡單地把展品放在那。每一個展品,都要講故事。”這是隋鴻錦關於展覽的經驗之談,“展覽要能激發觀眾最深層、最溫柔的情感。”

在他看來,人們都想了解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但在生物塑化技術出現之前,大部分人沒有機會看到人體標本,只能透過書籍、影象、影片來了解。如今,人體標本展覽為公眾提供了直觀瞭解自身的機會。

“提到人體展覽,許多人想到的詞是恐怖、血腥……但當觀眾真正看到這些標本時,會發現它有美感,有動感,還有教育性。”

隋鴻錦團隊特別在人體展覽中加上了病理標本,透過對比,讓觀眾瞭解到疾病多麼可怕,健康多麼可貴。例如一組展品,一個是不吸菸者的肺,一個是吸菸者的肺。肺部顏色對比讓觀眾震驚,很多人看過之後當場表示不再吸菸。

“透過這種方式,人體標本不再是冷冰的展品,而是和觀眾的生活、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隋鴻錦看來,展覽陳設更重要的是內容發掘。“內容發掘需要用心和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掘出有生命力的內容,形成特色。”

在幾次演講中,隋鴻錦都提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一個人體展館的故事。“那個展館只有300多平方米,但內容很豐富,他們發掘出了很多遺體捐贈者的故事,對每一個觀眾都是一種心靈衝擊。”

動物標本,同樣也要講故事。隋鴻錦團隊舉辦的《巨鯨傳奇》展覽便是如此。

2016年2月14日,一條鯨在江蘇如東擱淺後死亡。經過4年多時間,隋鴻錦團隊把它做成了標本。這個展品長度接近15米,重達40噸,創造了兩個世界紀錄——第一,它是世界上第一隻被塑化儲存的抹香鯨;第二,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塑化標本。

為了這個展覽,隋鴻錦團隊準備了很多鯨的故事。比如,在第一個展廳中,擺了兩個龐然大物——鯨鯊和小鬚鯨,透過兩者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鯨魚跟魚的區別。

構築“書—館—網”立體化科普模式

在從事生物塑化技術研究和解剖學教學工作多年後,隋鴻錦努力探索並精心構築“書—館—網”立體化科普模式。

在圖書方面,他編著高校教材教輔,還投入大量精力編輯出版多部科普書籍,《人體的奧秘》便是其中之一。以《人體的奧秘》為基礎,出版發行場館展覽圖冊4冊、10多種文字、21個版本,總髮行量超100萬冊。

在博物館領域,隋鴻錦於2009年創立了生命奧秘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還獲評中國科普聯盟“科普研學十佳品牌”。每年,他都會走進博物館進行幾十次義務講解。“每當看到孩子們好學的眼神,我都非常開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就是為國家播種科學的種子。”

在網路科普方面,隋鴻錦設立了近70個“科學星球”微信群,每週義務在生物微課堂開講,傳播愛護自然、保護動物的理念。此外,他還每年赴多地開展10餘場科普講座。

2019年1月,隋鴻錦編寫的科普叢書《生命奧秘叢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獎。

“不知不覺,我已經做了近20年科普工作。作為中國解剖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我深知科普人體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我也意識到,科普工作必須依靠廣大科學工作者攜手努力,共同推進,要培養專業的科普隊伍,教會未來的科學家如何做科普。”做好科研之餘,隋鴻錦帶著課題組的年輕老師和學生們一起開展科普工作,並利用學會平臺召集全國醫學院校的師生參與到解剖學科普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