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不屑雞"霸榜金雞獎海報評選!這是審美的盛宴,還是審醜的狂歡?

近日,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再度引發關注。這次不是因為入圍影片,而是因為金雞獎的海報設計大賽。

據悉,今年5月,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開啟海報設計大賽,向社會公開招募主題海報及創意元素,最高獎金達10萬元。

大賽在近兩個月內徵集到了國內外1610件海報設計作品。

其中427件作品來自國內外高校大學生,佔比26。5%,包含國內八大美院、八大藝術院校及其他綜合性院校。除專業藝術院校外,還收到如麻省理工學院、倫敦大學等海外院校的投稿。

264件作品來自專業設計公司,54件作品由獨立設計師操刀,約佔20%。

剩餘約53。5%均為設計愛好者的自主投稿,大量民間高手嶄露頭角。

這其中90後實力加持,以40。4%的佔比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軍,00後也以26%的比例緊隨其後。作品中平面構成約佔70%、立體約有8%、手繪插畫約有5%、抽象誇張和中國風約有3%、故事性約有1%。

8月27日,大賽開啟大眾投票通道,在100幅入圍海報中,每位參與者可以選出5至10張海報進行投票,一天可投一次。

截至目前,此次累計投票數已超132萬。

這隻“不屑雞”——手繪海報《雄雞凝視》暫列第一!

該海報以手繪方式構成金雞形象,眼神彷彿投射出某種“不屑”。

這次海報徵集,很多入圍海報不乏創意和亮點。

如水墨風的

再如卡通風的

也有個性風很足的

投票將於9月5日截止。

在以“非主流”登頂的《雄雞凝視》之外,目前位列第二、三名的《金雞啼曉永珍爭鳴》《巍巍雄雞,東方破曉》,都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水墨風格。

許多人也在親身參與或號召他人投票的過程中,重拾對金雞獎乃至電影、平面設計等領域的好奇與關注,對自身審美取向的認知和確定,以及對視覺意象文化內涵、藝術表達的探索與追求。

從左到右:《雄雞凝視》《金雞啼曉永珍爭鳴》《巍巍雄雞,東方破曉》

網上關於“不屑雞”的爭議較大,原因之一是票數差距過大,原因之二是畫風與眾不同。

《雄雞凝視》——喜歡的說它有畢加索抽象肖像畫的風格,既荒誕,又西方。

不喜歡它的則認為,這幅畫是在惡搞,不具備東方美,感覺不適宜東方的電影節。

02

東方繪畫

更講求“線條”和“留白”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李唐《萬壑松風圖》;崔白《雙喜圖》

03

西方繪畫

更追求色彩和光線美學

從金雞獎海報設計大賽開啟網路人氣投票到現在,《雄雞凝視》幾乎是以一“雞”絕塵的姿態衝上排行首位。

不少人對這隻“不屑雞”感到真香,認為它風格鮮明,突破常規,值得被欣賞。

從百張入選海報的整體風格來看,簡潔準確的抽象表意、創意獨特的文字設計、整體和諧的色彩運用等,仍然是在電影節海報製作中相對受認可的視覺元素。

也有評論稱,與其他主要依託數字技術製作、完成度極高的候選海報對比,《雄雞凝視》的手繪畫風、手寫字型、初稿設定確實略顯“格格不入”,不符合電影節海報的一貫“標準”。

《雄雞凝視》的嘲諷表情包

它不像是一張服務於電影節海報的設計圖,更像是一幅塗鴉而成的兒童畫,人們對它究竟是“美”,還是“醜”的討論,也難以達成較為統一的意見。

許多網友從創新性、藝術性等角度闡釋該設計的可取之處,解讀作者的創作意涵。隨後,海報原作者其他作品在網路上的曝光,讓“五彩大雞之凝視”的“出道”愈發合理,圖片中眼神睥睨、色彩絢爛的雞,不乏可以理解為一種不流俗的個人風格展示。

但即便有“小眾”“獨特”等詞作註腳,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可特定風格的“美”。

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框架與感官體驗,每個人對同一視覺表現的鑑賞勢必會產生私人化的不同解讀與喜惡情感,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審美經驗也會有所區別。

這種審美層面的差異固然存在,且難以消除,如果以此為主題的對話僅僅停留於“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和企圖互相說服的排他爭論,這場有關“美”“醜”的討論就會陷入各說各話的僵局。

在審美層面的爭論之外,有人認為:《雄雞凝視》能位列第一,其中不乏有網友娛樂惡搞的因素存在,會對金雞獎海報大賽網路投票的選拔意義產生影響。

這樣的擔憂看似有理,在某種角度來說,網路投票的結果確實難以切實體現人們的整體意見。

可是,如果由此全盤否定電影節海報大賽網路投票的存在價值,則太過武斷。

誠然,“大眾評委”的集中選擇可能會造成群眾意見的遮蔽,但這並不意味著網路投票的過程就是一場娛樂惡搞的鬧劇,投票的結果毫無參考價值。

一方面,網路投票環節的設定讓網友實現從“監考官”到“閱卷人”的轉變,體現出主辦單位官方對大眾意見持吸收採納的態度,展現出其向大眾不斷靠攏的決心。

與此同時,對於主辦者來說,以網路投票形式賦予公眾一定程度上左右結局的權力,能夠有效刺激後者對金雞獎海報及其本身的討論,為即將展開的電影節相關活動打造熱度。

對於網友來說,大眾投票流程的確也為“民意”的整合和釋放,提供了一條渠道。

在這一過程中,“專業”與“官方”的引領性和權威性再一次被建立,人們仍然期待它們對一定標準限制下的“偏航”進行糾正。

那麼,究竟該由誰來拯救“金雞”?

“金雞”並不需要拯救,它只需銜來一個與“美和藝術”相關的話匣子,而每一個人都有權獲得一把將其開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