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金靜:出走12載,歸來仍是“守越人”

有一種熱愛,無懼歲月,

縱然另闖出一番天地,

仍是拿起就難放下;

有一種執著,百折不撓,

哪怕漂泊十數載,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越劇於金靜,

便是這樣難捨的眷戀。

9月25日至27日,戚派嫡傳弟子、越劇演員金靜從藝40週年展演將在逸夫舞臺上演。

回顧40年風雨兼程,金靜也曾意氣出走,也曾無悔歸來,當初為了“看世界”闖出去的她,如今為著“承衣缽”又闖回來,拍電影、收學生、建劇團,以一己之力扛起越劇戚派傳承發展的大旗。

有人問,這樣折騰圖什麼?

金靜笑:

“唯心而已!”

學唱戲,嗓音清亮又獨特的金靜,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型別。不過,當年以上海戲曲學校第一名成績進入主打戚畢流派的靜安越劇團後,金靜卻學的是呂派花旦。

金靜為了豐富自己,學起了戚派唱腔。

不久後,戚雅仙來劇團開會,聽到一個脆脆的聲音在唱《蘇三起解》。她循聲趕來,發現了金靜,定下了師徒緣。金靜就此成為戚派花旦。

金靜與戚雅仙

一週後,金靜開始排演戚畢派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個月後,原創新戲《香羅帶》推上舞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得恩師悉心教導,金靜很快嶄露頭角,並在越劇大賽上屢獲殊榮,成為戚派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然而,外面的世界好像蠻精彩。1988年,年輕氣盛的金靜辦了停薪留職手續,遠赴日本,“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差一點,心靈手巧的金靜就成了專研花藝的“花仙子”。在日本,金靜邊打工邊學習,很快拿到了花藝師的資質,她的插花作品備受認可。

金靜想將日本花藝引入上海,人還未回滬,各星級賓館的訂單已在排隊。

最終這一切,還是被恩師戚雅仙“叫停”了:

“做插花生意,不缺你一個,但此生如不能將最熱愛的事做到極致,恐怕要留遺憾。”

其實,在日本的金靜也不曾放下過越劇。她時常去觀摩能劇、歌舞伎表演,反覆琢磨,將這些自然而然地融入她的表演。每年,她都受邀回滬演出,或在電視臺的戲曲晚會上,或為前輩同行專場擔任嘉賓。

恩師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讓金靜毅然關了公司迴歸舞臺。

金靜時隔12年再歸來,眼見靜安越劇團人才凋零,恩師漸老,她心裡焦急行動迅速。劇團勢弱就自力更生,人才凋零就重新吹響集結號。

金靜與她的學生們

金靜和原劇團陳團長、邱團長,一同找到上海越劇院,合作推出了《玉堂春》《血手印》等戚畢流派的經典劇目。

《血手印》劇照

之後又轉戰大銀幕,短短几年間,拍攝了《血手印》《牡丹亭還魂記》《玉堂春》《白蛇傳》等多部戲曲電影。

越劇電影《白蛇傳》劇照

戲曲電影拍攝不易,要持續放映更是難題。為此,金靜策劃了越劇電影《白蛇傳》的全國巡映活動,以“一月一城”的節奏在全國各個城市的影院放映,讓《白蛇傳》在短短三年內,創下超過7000場的放映記錄。

近來,金靜在網路上分享戚派唱段,並將教學影片實時共享,很多從未了解越劇、也不瞭解戚派的90後甚至00後開始關注戚派。

這讓金靜備感鼓舞,她始終記得恩師戚雅仙的囑託,無論何時,都要將越劇戚派藝術傳承下去。

2019年,聽說電視臺的編導有意推出“越美中華——全國越劇青年演員大匯演”,卻苦於資金難籌,金靜悄悄募集了500萬元。

“越美中華——全國越劇青年演員大匯演”

現在,金靜早已習慣了“流動合作”模式,和不同的劇團、不同的班底創作不同的作品。邊排戲,也邊留意好苗子,收徒授藝。然而,沒有家就始終在漂泊。

所幸,在靜安區北站街道辦事處的助力下,“金靜越劇團”即將誕生。戚畢流派的傳人和合作夥伴終於“有家可歸”,這是對恩師最好的回報。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淵

圖片:受訪者供圖,部分來源於網路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