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社交場合,都少不了一杯“茶”?

人人都少不了社交。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談到:“我以為從人類文化和快樂的觀點論起來,人類歷史中傑出的發明,其能直接有力的助於我們享受空閒、友誼、社交和談天者,莫過於吸菸、飲酒、飲茶的發明。”

在我們這個飲茶文化深厚的國家,“茶”在社交中起了不小的的作用。

以茶會友,可以追溯到晉朝

以茶會友,向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

《世說新語》早有記載,晉武帝時“少時有令名”的任瞻,在武帝死後南渡到南京,丞相給他準備的接風宴上,第一個上的就是茶。

東晉初年,司徒長史王濛遇到有士大夫來訪,都會煮茶相待,不過有不少從北方南遷計程車族,不懂得茶中滋味,反而覺得茶苦澀難嚥,稱之為“水厄”。

之後,恆溫、陸納都以茶和果品為宴,招待賓客,以示節儉之風。

茶宴、茶會逐漸成為社交方式

唐代時,名人雅士常常以茶宴、茶會來宴請賓朋好友。唐詩中就有許多記敘和吟詠茶宴、茶會的詩作。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峰巒、竹林、紫茶、清風,親朋歡聚,摯友抒懷,其雅趣是美景美食所不能相比的。

唐代還有互贈名茶的社交方式。

白居易的朋友們就經常從不同的地方給他寄當地的好茶。他有一首詩中寫道:“悶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兄弟東西官職冷,門前車馬向誰家?”

給白居易寄詩的是曾任工部尚書的楊漢公,寄茶的是常州刺史楊虞卿,他們一個在都城西安,一個在東部毗陵即常州。

白居易閒悶的時候吟詩,口渴的時候飲茶,感到無比欣慰。任憑誰家門前車馬喧,我獨自享受這愜意時光,足以見得這贈茶的精神力量。

茶話會,比酒席更能聯絡感情

宋代有一種茶會,在太學中舉行,輪流聚集飲茶,這大概就是今天茶話會的雛形。

放眼近代,我們也有以茶會友的時候。上世紀30年代,詩人柳亞子就在上海舉辦過一種文藝茶話會,茶話會不定期在茶館舉行,每人要上一盅茶,幾碟點心,自己付錢,三三兩兩,自由交談,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沒有固定的話題。

這種聚會既簡潔實惠,又便於交流討論,看似清淡,比起酒席飯局來,卻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魯迅也很喜歡與朋友上茶館喝茶,他的日記中記載過很多次。他居住在北京的時候,常常與劉半農、錢玄同等好友去青雲閣,或者與徐悲鴻等人去中興茶樓,飲茶暢談,盡興而散。

周作人也曾說過:“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

茶,相比較酒來說,更能拉近人際關係。有朋友到來時,燒水潔器,品茶聊天,更顯得清雅有趣。三兩知己,用名壺沏名茶,天南地北,談古論今。用一杯清茶所聯結起來的朋友,情感往往更為純真。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