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真的有用嗎

魯迅是中國文學的浩瀚星河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明星。自棄醫從文之後,他的光輝就漸漸找到了人們的心中。

魯迅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往往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取而代之的是平淡的生活場景,並從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平平凡凡的人物中

,用細膩的筆觸,從心理的描寫以及神色外貌的描寫之中,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他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之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醫治的注意。”

在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阿q是鮮活地跳躍人們心中的形象之一。

他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我安慰方式,儼然使他成為了精神勝利法則的代名詞。那麼阿q精神到底有沒有用?惜字如金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無家世的三無人員,究竟有什麼用意?

阿Q是一個流浪僱農的形象,他生活得卑微而糊塗,不能看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

因為地位低微,他無法獲得人們的尊敬,甚至連和他們平等相處都做不到,處處受到嫌棄和排擠。

阿Q曾透露他與趙太爺是本家,因他也姓趙,趙太爺以此為恥,並打了他,於是他也就沒有了姓。之後他安慰自己

“現在的世界太不像話,兒子打老子”

他頭上有癩頭瘡,因而對這方面的話語很有牴觸,可是旁人卻屢屢因此而嘲笑他,並不顧及他的想法,甚至還會故意惹他生氣又動手打他。

對於此中種種,他只得安慰自己道:

“他們不配”、“我總算被兒子打了”。於此就能看出他的弱小了。可是他又爭強好勝,

他不願見到和他差不多的小D過得比他好,就連抓蝨子的時候也不甘心王胡比他抓得多。

直至而立之年,他都沒有一個家

,因此而想找一個女人。他看上了秀才家的奴婢吳媽,並向她“示好”,吳媽聞言之後羞愧難當,她覺得以阿Q的身份說出這種話羞辱了她,於是想尋短見。

訊息傳出之後,

幾乎所有女人都要避開阿Q,魯迅還特地寫道:將近五十歲的周七嫂也跟著別人亂鑽。

這就可見別人對他避之不及的態度了。

在阿Q被打、被嘲諷的這些事中,阿Q無力反抗,而在被吳媽要尋短見之後,他還要擔負她的賠償費用,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難怪他只能私底下用言辭使自己找到慰藉了,這是無力反抗的悲哀呀。陷入自我催眠和麻木

先是受到欺負無力反抗,後來,他就陷入了更進一步的自我催眠模式。

他去城裡偷東西回來,過了一段時間,革命的訊息傳到了衛莊,阿Q認為革命就是造反,卻也期待著和他們一起“造反”。

他說:“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

因而想投入革命的隊伍,還故意扮成人們眼中革命人的樣子,

他的催眠終於使他自己相信了他是革命者之一,甚至還想去尼姑庵作威作福一番,只是到頭來終究還是沒人把他當回事。

後來,他被抓走了。在遊街的時候,他腦子裡一片混亂,因為他曾見過革命者被砍頭,大抵就是這種流程,

察覺到死已成定局的時候,他“有時著急,有時卻也泰然,他的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於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即使死到臨頭,還要這樣安慰自己,卻不喊冤也不反抗,他已然是個麻木的人了。

縱觀阿Q的整段生活,在被趙太爺或者秀才打之時只會抱頭鼠竄;在被打之後又反覆安慰自己以尋求心靈的慰藉;甚至是最後做替罪羊渾渾噩噩死去時還不敢反抗。

他已經麻木了。

彷彿在他心中,比他地位更高的人欺負他是天經地義,他唯一的反抗意識就體現在自我排解中,卻沒有絲毫的作用。

阿Q的愚昧落後和麻木不仁正是作者致力於塑造的特點,魯迅先生以筆為刀,切中那時候群眾的要害,並希望以此警醒世人。

立足社會,大勢所趨

阿Q是一個受到舊社會壓迫而精神被扭曲變形的人物形象。社會上有千千萬萬個阿Q。

這就是魯迅不給阿Q姓名和背景的原因——是揭露不具有特殊針對性,而是面向整個社會。

阿Q身上有著舊中國最明顯的劣性便是精神勝利法和奴隸性。

在整個小說中,

阿Q和趙老太爺所代表的是兩類人。

趙老太爺是封建勢力的代表,是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而阿Q是封建被剝削階級的代表,他的精神上的“成功”與趙老太爺形成對比和反差。

魯迅對精神勝利法是持批判的態度,他說:

“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套路,而自以為正路。一天天地滿足著,即一天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極其光榮”。

在魯迅對舊中國的觀察中,他發現很多中國人都有雙重身份,上級的僕人,下級的主人。只有最下層的

平民百姓

,他們

“默默地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板下的草一樣”

阿Q正是這樣,他麻木地忍受著各方的欺壓和侮辱,而後又默默死去。

這樣的愚昧和麻木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也是幾千年封建專制主義的愚民政策、等級制度的產物。

封建思想從精神上麻木群眾,使他們愈加愚昧而具有奴隸性,最後造成了社會上諸多的阿Q存在。魯迅寫此文就是為了使民眾從被剝削、被壓迫、受毒害的困境之中驚醒過來。

《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為背景寫成的中篇批判小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思想,卻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資產階級仍然將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然掙扎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剝削之下。作品就是在這段時期寫成的。

其實在阿Q身上,就已經呈現出封建精神奴役的結果,和被奴役者的“內傷”了。可是換一個角度看來,他卻不僅僅能代表被剝削階級。

阿Q儘管處於底層,仍然有比他弱的尼姑。他一方面被欺辱,另一方面又欺負尼姑。

他還是那時整個舊中國縮影——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一方面又對自己治下的人剝削壓榨

,使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魯迅先生在作品之中極力抨擊精神勝利法的弊端

,這種自我安慰的方法會使人沉溺於自己所構想的虛幻世界,從而脫離現實。他不僅在提醒逆來順受的廣大人民群眾在受到壓迫時不應該默不作聲,而且在諷刺舊中國面對帝國主義的卑躬屈膝之態。

由此看來,精神勝利法在糊弄自己方面確實是到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