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是什麼?需要至少五石的力量

魏武卒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化軍隊。

戰國初年,群雄並起、天下分裂。各大諸侯國為尋求安定進而圖謀天下,紛紛在中央集權制的基礎上,建立屬於國家的強大軍隊。

當時,魏國透過分析戰爭形勢,建立了驍勇善戰、無堅不摧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和入伍待遇相當的高。

作為一名魏武卒,需要擁有至少“五石”的力量。古代的一石差不多等於現在的一百斤,五石便是五百斤,因為戰國時期的機弩拉力在“五石”左右。魏武卒必須具備獨立操作機弩的能力,否則根本沒有資格成為魏武卒。除了力量之外,在腳力方面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要當魏武卒身上必須能披上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計程車兵。

面對如此嚴格的體能要求,能夠成為魏武卒的男子,一定是百裡挑一的勇士。

當然,成為魏武卒之後,待遇也很高,魏國會授予其家庭五十畝到一百畝的土地,並且免除其家庭的土地稅、人頭稅,等各種稅收。

因此魏武卒計程車氣旺盛、戰鬥力強悍,為了保衛魏國領土不惜戰死沙場。 。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荀子·議兵篇》

陰晉之戰前期,日後稱霸六國的秦國還處在政策落後、農耕產量低、貴族把持資源的弱小階段。雖然秦國的地域遼闊,物廣人興,但由於政治環境與軍事能力的落後,秦國的整體實力與魏文侯治理的魏國差距極大。

秦惠公執政時期,秦惠公在短時間內強制徵召了五十萬由貧苦農民組成的軍隊,企圖奪回被魏國侵佔的河西。 訓練有素、組織嚴密、驍勇無比的魏武卒奉命抵禦秦國的五十萬大軍。

戰國名將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將秦國五十萬大軍殺的潰敗而逃,以1:10的兵力擊敗了秦軍,經此一戰,魏武卒名震天下。

而秦國也由此徹底褪去了春秋四大國的光環,成為積貧積弱的代名詞,“諸侯卑秦”由此而始。

此後吳起帶著魏武卒那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打遍天下無敵手,未嘗一敗。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

而正是因為魏武卒的強大戰力保證,使得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擁有著遠勝於周邊各國的實力,居高臨下,一度在戰國前期稱霸近百年。

當然,沒有什麼永遠的霸主,魏國由於一系列失敗的政治決定和戰略失誤,逐漸由盛轉衰。

魏國過份的依賴魏武卒強悍的戰鬥力,每每發生戰爭,魏武卒一定被安排為主力軍,魏武卒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所消耗殆盡。

雖然魏國一直在補充魏武卒,但是由於魏國的國力逐漸衰弱,領土流失嚴重,導致魏武卒的待遇漸漸下滑。同時,選拔魏武卒的條件也大幅度降低,魏武卒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早已不負當年吳起領導時期的盛名。

魏武卒為什麼強?

無非三點:

第一,有名將,其組建者吳起,被譽為兵家亞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其無論是治軍還是戰術智慧,那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再強的軍隊,也要出色的指揮者,不然也只能是輸,吳起出走楚國之後,魏國並無與之相匹配的名將。

吳起不僅指揮給力,治軍更強。在訓練魏武卒的過程中,吳起採用的是“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的訓練方式,就是以老帶新,這樣就可大大加快魏武卒的成軍時間,且也能迅速磨合這支部隊,只有讓他們一起成長,他們才能相互信任,才能一起並肩戰鬥。

同時在訓練準魏武卒時,吳起特別重視紀律性的培養。他一直在向他們灌輸著“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的思想,只要你聽我指揮,高官厚祿不在話下,但是你違抗我的命令,不管是對還是錯,你都得受到懲罰,甚至是處死。

魏武卒的前期的輝煌強大,很大程度依賴於吳起的管理方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等到吳起離開,龐涓領軍後缺乏領兵治軍的魅力,魏武卒已經開始失去靈魂,沒之前那麼凝聚和強大了。

第二,有好兵,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很高,前面提到過,其在身體條件方面擁有至少“五石”的力量,這可不是一般人能行的。當然,魏武卒的待遇也很高,田宅地產,地位財富,都不是平民能夠相比。這樣的軍隊,要武力有武力,要士氣有士氣,而且他們還會經過長久的訓練,各項戰術配合,陣法執行都相當嫻熟。

但打仗都是要死人的,魏武卒在戰爭中被不斷地消耗。由於魏國國力漸衰,無論是補充地兵員素質,還是待遇,魏國都已經捉襟見肘。比如說馬陵之戰,一死十來萬;伊闕之戰又是十幾萬,魏國就那麼大,經不起這麼耗的。

如此,則其地雖廣,其稅必寡,其氣力數年而衰。

“魏武卒”的建立,不但需要支付高昂的財富和土地,更需要時間的積累,沒有數十年的時間,曾經戰鬥強悍的魏武卒根本就不可能再出現。可以說魏國恰恰就是最缺時間,如果時間足夠,魏國又能傾盡全國之力去再次建立“魏武卒”,魏武卒倒是有可能再現輝煌,可是事實上秦國根本就不會給。

第三,佔得先機,魏武卒是一支職業化軍隊,相對而言,同時期的其他各國軍隊,那實在是比不了。他們大都還停留在春秋時代,由貴族帶著封地農民男丁出來打仗。其在魏武卒眼中,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由此看來,秦國五十萬大軍慘敗,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時領先不等於時刻領先,冷兵器時代,沒有太大地所謂代差。無非就是職業化軍隊嘛,學著建就是了。

比如與魏國有著深仇大恨的秦國,上下深以為恥,努力強軍,學著魏軍建立職業化軍隊。

而在經過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更是由弱轉強,軍事實力也得到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

秦人本就彪悍,之所以戰力差,那是輸在制度上,比如沒有好的軍事結構,沒有職業化地軍隊,更沒有激發鬥志地軍功獎懲制度。而在秦國建立了“公爵制度”之後,在戰鬥中立下戰功的兵卒能夠獲得爵位和田地,高官厚祿激發了秦軍兵卒的戰鬥之心,秦軍計程車氣銳不可當。

劫之以勢,隱之以厄,狃之以賞慶,道之以刑罰,使其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戰無由也。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有數,故能四世有勝於天下。

隨著其他各國地軍事改革完成,相對職業化地軍隊相繼出現,魏武卒其實就已經沒什麼特別的了,其優勢在逐漸地被減弱。而隨著魏國霸權的喪失,魏武卒的盛名也不復存在。

最終隨著魏國地滅亡,魏武卒也消失於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