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城市書房”:都市人心靈的詩意棲息地

新華社武漢1月19日電(記者齊菲 喻佩)海邊書店,24小時不打烊書店,“書店+旅店”……近年來,中國各地不斷湧現的特色書店正成為現代人的“城市書房”,讓平日奔忙的人們可以走進這裡,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

湖北省武漢市,“百年商業老街”江漢路步行街上熙來攘往。與之相距不遠的中山大道上,一棟棟修舊如舊的近代歷史建築無聲地訴說著老漢口曾經的繁華。

步行至中山大道928號,上世紀30年代建成的大孚銀行舊址如今搖身一變為供給人們精神食糧的現代書店。向裡走去,橙黃燈光裝點下的書店溫暖舒適得像是自家書房。一排排書架前,讀者們或站、或坐,醉心於手中讀物為自己營造的世界。

上世紀30年代建成的大孚銀行舊址,今為武漢物外書店。新華社記者齊菲攝

武漢理工大學大四學生張琦幾乎每兩週就會乘車1-2小時,來到位於城市中心的書店。雖然路途遙遠,但這四年她就像赴一場老友之約,每每都會與它們準時見面。她說,沉甸甸的實體書拿在手裡,多了一份厚重感、儀式感。

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他們與書店的情感聯結是從新華書店開始的。那紅底白字的招牌背後,不僅有曾令他們“頭皮發麻”的各式教輔材料,也有每每路過都禁不住駐足翻閱的《哈利·波特》《指環王》等。

“小時候我常去的新華書店有六七層,那裡面大得彷彿什麼書都有。”張琦說,自己看書的習慣自那時起就保持了下來。如今,看著一個個改版升級的新華書店在身邊出現,她在驚訝的同時也不禁為這個昔日“同伴”點贊。

讀者在武漢物外書店內看書。新華社記者齊菲攝

與她一樣,26歲的襄陽小夥兒雷聰與書店有關的記憶也是從兒時的新華書店開始的。他說,那一摞摞五花八門的教輔材料曾是自己的童年“噩夢”,書店一度是他最不願意去的地方。而現在,書店卻成為他使自己沉靜下來的首選之地。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文字產品都是有針對性的定製推送,而逛書店卻給了我一個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他說,書店使他得以暫時跳出生活瑣碎,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

網上書店出現之前,實體書店只是滿足人們看書、購書需要的簡單平臺。它們往往裝潢樸素、定位單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為了應對網際網路帶來的衝擊,一個個集書店、咖啡店、文創商店、公共文化空間等功能於一身的現代書店接連湧現。它們不僅“打扮”精緻,還全方位提升“內功”以期獲得讀者青睞。

以武漢物外書店為例,開業以來,書店每週六、日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從新書分享會、影迷俱樂部到書法講座、手工DIY製作不一而足。此外,物外書店漢口店因地處武漢著名歷史文化街中山大道,每週還會免費向公眾提供“武漢城市文化與歷史建築導覽”服務。

武漢物外書店。新華社記者齊菲攝

今年38歲的葉勇是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只要週末有時間他都會參加物外書店組織的各種活動。

他認為,好的書店不應只是販售圖書,而是主動傳播、分享知識,這不僅可以提供人們互相交流、探討的機會,也凝聚了人心。

讀者參加武漢物外書店組織的手工木雕製作活動。新華社記者齊菲攝

去年8月,今日頭條指數、今日頭條文教聯合釋出的“城市書店聚焦指數”大資料報告顯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今日頭條與書店相關的文章數量超過38萬篇,閱讀數超過28億次,話題受關注度不斷攀升。

北京單向空間、上海鍾書閣、南京先鋒書店……如今,風格迥異、個性鮮明的特色書店正日漸成為所在地的文化地標,吸引著人們關注。

外出旅行時,張琦會去當地書店感受一下那裡的文化氛圍。她說:“書店可以為人們的心靈找一個‘出口’,這對不同年齡層的人來說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