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秦成功前吃過無數閉門羹,哪個最窩心?

在我們今人看來,戰國時的蘇秦無疑是個成功人士,他不僅是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的縱約長,相當於六國聯合部隊的司令員,而且還身兼六國的相國,可謂是風光之極,以至於當他路過洛陽時,隊伍龐大、人馬眾多,連天下共主周顯王也“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用老百姓的大白話說就是,周顯王面對蘇秦的到來,是靜水潑街、黃土墊道,隆重歡迎。

當然,沒有人是能隨隨便便成功的,蘇秦也不例外,在他不得志的時候也沒少吃閉門羹。可在這些閉門羹中,哪些是最讓蘇秦感到窩心,以至於後來還一直耿耿於懷的呢?咱們還是先來看看蘇秦的奮鬥史吧!

蘇秦吃過的閉門羹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是東周洛陽人,老師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縱橫派教育大家鬼谷先生。從這點上看,蘇秦不僅是京城人,而且還師出名門。但起點好,並不代表能力高,初出道的蘇秦並沒有因此混得風生水起,反而是“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幾年打拼,沒掙到錢不說,連老本也虧了進去,走投無路的蘇秦只得回到老家來。這是蘇秦人生中的第一個閉門羹。

給蘇秦第二個閉門羹的不是外人,反而是他的家人。人們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當一個人奮鬥累了、打拼輸了、滿世界都嫌棄他的時候,最後接納他的地方恐怕就是“家”了。可當蘇秦無可奈何只得回到家裡想喘口氣的時候,家裡人並沒有順順當當地接納他,反而是“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也就是家裡人能看他笑話的人都在偷偷地嘲笑他,說:“咱們京都裡的人,都在努力做生意掙錢,朝著美好的小康生活奮鬥哩!只有你想靠賣弄口舌來討生活,現在過得這麼倒黴,你不活該,誰活該?”

一個人可以選擇的東西有許多,但家是不容你選擇的,她生了你、養了你,有你的親人在那裡,你必須得無條件地接受家的存在。蘇秦也不離外,家人雖然給他臉色看,但他也只能呆在家裡去發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感到又有所獲的蘇秦決定再度出山,投奔誰呢?當然是自己身邊的周王室最為方便了。

這時在周王室當家做主的是周顯王,他的身邊人一聽說蘇秦想來這裡混個一官半職都笑了。為什麼?這東周洛陽雖是帝都,但也沒多大地方,這些年來蘇秦的所作所為已經被傳得家喻戶曉,因此,在東周洛陽這些貴族看來,蘇秦就是個另類,還是哪遠去哪兒、哪涼快去哪兒待著吧!想在這裡做官,門兒都沒有!這就是史書中說的“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這是蘇秦吃的第三個閉門羹了。

離開東周洛陽的蘇秦,在秦國吃了第四個閉門羹;在趙國吃了第五個閉門羹;終於在燕國得到了燕文侯的重用,從而開啟了自己別樣的人生。

閉門羹倒逼蘇秦成功

儘管蘇秦遭遇了這麼多的磨難,但蘇秦卻是個意志堅定者,認準了的奮鬥目標,就是再多的困難、再多的嘲笑,也不能阻止他奮力前行的腳步,相反這些壓力還成為他前進的動力,在壓力中他不斷思索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到底該走向何方?

在“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之後,蘇秦並沒有因為人生的大敗和家人的不解而一蹶不振。相反,蘇秦在巨大的壓力下,雖然對家人的嘲笑也“聞之而慚,自傷”,心中也很難受,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開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得出的結論是自己今天之所以沒有成功,“怪只怪自己學藝不精”。於是乎,他便“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不僅如此,他還找出了自己失敗的深層次問題,那就是不能學以致用——“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一個讀書人只知埋頭讀書,而不能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那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正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蘇秦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專攻一本叫做《陰符》的古書,並且是學有所得——“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帶著問題學,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學習方法真的神妙,一年學習的功效頂過去的好幾年。自我感覺良好的蘇秦決定再次出山,去諸侯間遊說。

雖然後來在周顯王、秦惠王、趙肅侯那兒蘇秦都吃了閉門羹,但善於思考的蘇秦越是碰壁,越是明白自己該向哪裡走——

周王室雖然貴為王室,但已經淪落為連小邦之主都不如的小配角,只想過自己的安逸日子,在這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自己強留下來,那隻能是自取其辱。故鄉,我就離開你吧!

在秦國,雖然秦王拒絕了他,但蘇秦知道秦國剛剛誅殺了商鞅,正痛恨他這樣的雄辯之士,自己去秦國是時機不對,不怨人家不用自己,是自己沒有很好地分析形勢。趕快離開,趕快離開!

在趙國,蘇秦到那兒看看情況就走了,因為趙國當權的不是趙肅侯,而是他的弟弟奉陽君,他本想在趙國一手遮天,怎麼會容得下有本事的蘇秦。既然趙國有小人當道,自己不可能得到重用,蘇秦便不再耽誤時間,果斷離開趙國去了燕國,終於得到了燕文侯的重用。

哪個閉門羹讓蘇秦最窩心

老話說:“泥人還有三分土性。”沒成功前蘇秦雖然忍耐,但他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他成功後對那些讓自己吃閉門羹的人有沒有打擊報復呢?答案是,不僅有,而且還報復得痛快淋漓,讓人看著舒服。

史書是這樣記載蘇秦衣錦還鄉時的情景的,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後回到家鄉洛陽,他的“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不僅不敢正眼看蘇秦,而且還跪著服侍蘇秦。

面對這些親人,蘇秦開起了玩笑,問他嫂嫂:“你為何以前見我那樣高傲,現在又如此恭敬呢?”他嫂嫂也是個實在人,趴在地上老老實實回答道:“只因為你以前貧困,現在是地位高了,金錢多了!”聽完嫂嫂的回答,蘇秦感嘆道:“一個人沒權沒勢落魄時,連親人都欺負他,更何況一般人呢!”

當然,蘇秦對親人不滿是不滿,可那畢竟是自己的親人,畢竟在自己最無助時接納了自己。在羞辱完嫂嫂後,他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那麼,是不是當年家人對自己的冷嘲熱諷才最讓蘇秦感到窩心呢?不是的。在蘇秦看來,自己最窩心的閉門羹,其實是當年周顯王不能重用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再來看看《史記》關於蘇秦報恩的細節描寫——

蘇秦不僅“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而且對當年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是給以豐厚的回報,是“遍報諸所嘗見德者”。有個人當年曾借給蘇秦一百個錢,現在蘇秦給他百金作為報答。可有個曾經跟隨蘇秦多年的人卻遲遲不見蘇秦厚賞自己,便忍不住找上門來,問是不是蘇秦把他忘了。蘇秦開誠佈公地說:“不是我把你忘了。只是因為當初你跟著我去燕國時,見我一直不能得志,便時時想離我而去。當時是我最困難的時候,你卻這樣想,我當時對你真的很失望,所以我才故意把你放到最後,也算是對你的一點小小懲罰。”說完,他厚賞了此人。唉,蘇秦也真是個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性情中人呀!

《史記》對蘇秦如何回報眾人的細節都記錄得如此詳細,可唯獨沒有記錄他是如何回報周顯王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當週顯王得知蘇秦衣錦還鄉時,那可是“除道,使人郊勞”的。人家再不濟也是周天子呀!你安頓下來後,按禮數總得來個回拜吧!可史書沒有一點這方面的記載,這隻能說明,蘇秦根本就沒有去回拜周天子。可寫《史記》的司馬遷為了“為尊者諱”,顧及周天子的面子不能明寫,只能透過寫這些蘇秦回報恩人的細節,來映襯蘇秦對周顯王的不屑一顧。

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那隻能是蘇秦記恨當初周顯王不能重用自己了。由此可見,最讓蘇秦感到窩心的閉門羹排在首位的是故鄉的周顯王有條件重用自己卻不能,其次才是親人對自己的冷嘲熱諷。

親之愈切疾之愈甚

同樣是閉門羹,對秦、對趙,蘇秦都能釋然,為什麼偏偏對周顯王和自己的親人要斤斤計較呢?蘇秦的這種心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因為在蘇秦看來,故鄉和親人才是自己最親近或者最可依靠的人,他在最困難時本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接納自己、撫平自己的傷痛,可他們卻如外人一樣冷漠,怎能不使蘇秦深深地感到失望和痛恨呢!這不由使筆者想到亞聖孟子講的一個故事。

這天,孟子和弟子公孫丑在一起討論對親人怨恨的問題時,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說,假如有一個人,先是越國人拿著弓箭要射他,他僥倖逃脫了。

後來,他給別人講起這段經歷時,他會著重講自己如何機智勇敢逃得活命,是談笑風聲、眉開眼笑,一副怡怡自得的樣子。而有一次他的哥哥也要拿著弓箭要射殺他,他也僥倖逃脫了。可當他給別人講述自己這段經歷時,他不講自己如何機智勇敢,卻痛哭流涕地著重講述自己哥哥拿弓箭射殺自己,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傷心。

同樣的事情,為什麼一個“談笑而道之”,一個“垂涕泣而道之”呢?沒有其他原因,因為越人和他沒有血緣關係,而哥哥則是他的至親。這就是愛之愈切,疾之愈甚。蘇秦報復周顯王和親人,而原諒其他人對自己的不恭也正是這個理。

蘇秦的故事告訴我們,當自己的親人落難時,即使你不能給他過多的幫助,但也不要去打擊他,因為親人的話對他的傷害才最大。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趙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