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鄧稼先夫人92歲,坦言: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國,救了鄧稼先

像橡樹般一寸寸成長起來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突然躥起來的友情更為可靠。——夏洛蒂·勃朗特

友情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它誕生於日常人際交往中,伴隨人的一生最終消逝在無邊無際的暖風裡。在你得意時,友情是斟滿夜光杯的美酒;在你頹敗時,友情是沙漠中一湖甘甜清泉。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無論是高貴偉大如帝王,還是卑微渺小似乞丐,他們都需要朋友的關懷和慰問。亞里士多德曾言:摯友如異體同心。人的相識原本就是場緣分,能在相識中相知,知心,又是多麼難能可貴。

少年摯友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華盛頓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勳鄧稼先去世已有三十四年,在他輝煌的一生中有數不清的偉大事蹟值得敘述,但鮮少被人知曉的是他和諾貝爾得主楊振寧相知半世紀的深厚友誼。

時至今日鄧稼先九十二歲高齡的妻子許鹿希提起此事依舊感慨萬千,更是坦言: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國,救了鄧稼先。鄧稼先和楊振寧祖籍同為安徽,他們的父親鄧以蟄和楊武之志趣相投,交情較好,兩家人同住在清華西院宿舍,孩童間深厚的友誼或許就從父輩繼承而來。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鄧稼先比他小兩歲,年齡相仿的他們從小就在一起玩耍學習,慢慢地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上世紀三十年代,鄧以蟄將妻兒接到北京定居,鄧稼先進入崇德中學讀書,此時楊振寧也在該校上學。

聰明機智的楊振寧在班級裡排名名列前茅,鄧稼先十分崇拜他,楊振寧也很照顧這位‘’小弟‘’。受到楊振寧影響,鄧稼先在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中的才智也發揮出來。

兩名少年形影不離,互相學習,在戰亂動盪的年代他們樹立了遠大理想:事業有成,報效祖國!抗戰爆發後,楊振寧一家遷往西南聯大後方,1940年不願被俘虜的鄧稼先和姐姐從天津出發,輾轉多地歷盡艱辛抵達昆明。

磨難和辛苦沒有打倒小少年,次年夏季,鄧稼先考取西南聯合大學攻讀物理專業,這時的楊振寧已經是聯大三年級學生,再次重逢的二人經常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鄧稼先也得到楊振寧的具體指導,多年後他感嘆:‘’振寧兄真是我的課外導師!‘’

蒲松齡有言: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意氣風發的少年相識,相知,在動盪年代裡不畏艱險,心懷天下,兩人有共同話題和共同嚮往,在日後的求學途中他們也綻放出生命中燦爛美好的火花。

遠赴重洋

友誼以助人為樂。——印度諺語

1945年抗戰結束後,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讀博。兩年後鄧稼先成為留美研究生,他詢問楊振寧去哪所大學讀書更好,楊振寧建議他去普渡大學,只因該大學理工科出類拔萃且學費低廉。

楊振寧表達了對他的思念之情:普渡大學離芝加哥很近,我們能經常會面,此後,他還幫助鄧稼先申請到普渡大學的入學許可。少年時的夢想——報效祖國就要實現,鄧稼先的雄心壯志終將付諸實踐了!

1948年,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胞弟楊振平從上海乘船前往美國讀書,兩年後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博士的他年僅二十六歲,被人們稱為‘’娃娃博士‘’。同年八月,年少有為的鄧稼先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和留在美國的100多名學者一起跨越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投入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中。

自此他便和繼續在美國研究學習的楊振寧天各一方,失去了聯絡。孟子有話: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楊振寧和鄧稼先從年少相識,相知,再到長大後知心,他們有著同樣的高尚目標。

為科學獻身,為祖國奮鬥;他們有同樣慷慨的志趣情懷,楊振寧對鄧稼先而言亦師亦友,助力頗多,鄧稼先於楊振寧是優秀後輩,後起之秀。

二人雖相隔甚遠,卻都在用自己的付出努力報答祖國,相同偉大理想連線他們交錯相遇的人生,譜寫兩名科學家的精彩傳奇。

友誼長存

真友誼象磷火——在你周圍最黑暗的時刻顯得最亮。 ——-歐洲諺語

回國的鄧稼先接受上級指示,來到荒無人煙的西部沙漠中與世隔絕,全身投入原子彈研究工作。和妻子許鹿希結婚的三十三年中,他只有六年是真正陪伴妻孩左右的。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上空成功爆炸,帶領科學團隊堅持一線的鄧稼先由此被譽為兩彈元勳。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逐漸破冰,於1957年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思鄉心切,1971年夏天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土地。五十多歲的楊振寧一回國,要見的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他已有二十二年沒見到這位親切的老友了。此時國內局勢混亂,鄧稼先和于敏等科學家正在大西北某基地學習,總理親自出馬,命科研部找到鄧稼先並讓他火速返京!

楊振寧沒想到,他的出現和這次見面在無形中救鄧稼先於千鈞一髮之際,也間接地保護了中國的核彈事業。兩人交談中,鄧稼先不無自豪地告訴楊振寧:原子彈和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聽見這鏗鏘有力的話語,楊振寧流下感動的熱淚。從1964年到1986年鄧稼先共參與32次核試驗,強烈的射線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986年鄧稼先開始住院治療,這年五月六月間楊振寧曾回國探望他。

躺在病床上的鄧稼先已經病入膏肓,口鼻不斷流血,但他幸福堅強地笑著對楊振寧說:我雖然身患絕症,可我從不後悔,因為我們的核爆炸實驗讓國家更加強大了!

七月二十九日,鄧稼先因病去世。得知噩耗,楊振寧從美國發電:‘’稼先去世的訊息,讓我對我們長達半世紀的友誼深表懷念。‘’

次年十月,楊振寧來到北京為逝去的摯友掃墓,許鹿希交給楊振寧一隻藍盒子,上書‘’振寧,致禮存念‘’六字,落款‘’稼先囑咐,鹿希贈‘’,盒中裝有安徽的筆墨紙硯,以此紀念二人長達半世紀的友誼長存。

古諺語說:千千萬萬匹走馬,換不來真正的友情。兩名科學家半世紀的友誼真摯,懇切,不夾利益,不參負面,有相同的抱負,存相似的志願。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對友誼的解讀,鄧楊二人雖天人永隔,但他們間高潔的友誼將與世長存。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