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安石為官清廉,為何他卻舉薦了一位小人,自己還被反咬了一口?

王安石是北宋神宗年間的宰相,為官清廉,他推動了北宋年間的改革,人稱拗相公。可是為什麼他會任用一個兩面三刀的陰險小人呢?今天我們就聊一聊被列入宋史奸臣傳的鄧綰。

鄧綰,字公約,成都雙流人。宋史裡寫他年紀輕輕就考中進士,並且殿試成績是禮部第一,要知道宋朝是極其重文輕武的一個朝代,而且北宋人口眾多。

有別於隋唐,北宋的科舉制度相對公平,除了門閥世家,其他階層的人也有機會透過考試改變命運,所以宋朝的科舉競爭非常激烈,真可以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

不僅學業出色,鄧綰的仕途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殿試後不久他就被升遷為員外郎,到了神宗熙寧三年的冬天,鄧綰又升任寧州通判。

要知道通判是略低於知州的地方長官,同時又有監察官吏的權利,號稱監州,已然是一員封疆大吏。不過年輕的寧州通判仍不滿足,他的目標是東京開封府,北宋的政治中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深受宋神宗信賴的王安石推動的改革,由於傷害到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團,再加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導致改革遇到了阻力。這時民意洶洶,改革派極需擴充兵員,壯大自己的力量。

鄧綰此時就透過他敏銳地政治嗅覺嗅到了一絲機遇,於是他馬上上書表示,各地一派歌舞昇平,大街上都是鑼鼓喧天、鞭炮起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那些反對聲音都是保守派造的謠。

透過表態支援改革,他就與王安石搭上了線,此後他經常與王安石書信來往,二人眉來眼去,情到濃時王安石終於將他引薦給了宋神宗。宋神宗與鄧綰交談之後,也對他的能力給予了肯定,馬上又將他升職,擔任寧州知州。

一般人聽到這個訊息,那還不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屁顛屁顛上任去了。可是鄧綰一聽馬上就把臉拉下來了,他說召見我的時候這麼著急,怎麼能讓我就這樣回去呢?

對方看出他不滿,就問他你想要什麼官位呢,鄧綰回答道,怎樣也得是館職。他的意思其實就是不管怎麼樣也要進中央。

沒想到第二天他又升職了,並且如願以償的留在了東京。透過這種方式獲得官位,可想而知當時的輿論會怎樣譏笑他。他的一些同鄉也中肯的評價——“無恥”。沒想到他心態很好,還笑呵呵的答道“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鄧綰在東京大展拳腳廣施抱負,很快取得了一些成績。可惜好景不長,王安石被保守派擊敗,被迫離開朝廷。可是這時鄧綰不僅沒拉兄弟一把,反而落井下石,和呂惠卿一同對王安石的新政進行打擊。

但是宋神宗沒過多久又為王安石平反,並且再次任命他為宰相。鄧綰真是將兩面三刀發揮到了極致,急於向王安石諂媚的他,又將彈劾他新大腿呂惠卿的本子遞了上去,還建議皇帝重用王安石的兒子。

這下子不僅宋神宗就連王安石都噁心壞了,北宋朝廷要是還繼續留著他在開封府,那口味就太重啦。於是宋神宗將他調去做了地方官,這就是眼不見為淨。

那麼這樣的卑鄙小人王安石就看不穿嗎?王安石用小人的原因有這麼幾個:首先鄧綰在能力上是過得去的,北宋的科舉考的是策論,而且透過王安石與宋神宗的面試也確實認可他的能力,從效果上看也確實推動了新法的實行。

再一個他是從外面調進來的,和保守派的聯絡不深。最後他夠聽話,聽話的原因是他夠無恥,他目的很單純就是升官,而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王安石的改革荊棘遍地,正需要這種“光屁股打狼,膽大不要臉的”二者一拍即合,鄧綰受到重用也就順理成章了。

原作者:季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