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蜀人鍾子丨品書錄(74)充滿鹽場生命氣息的“用力史”:鹽工號子

——《川南鹽場音樂文化》讀後感

作者:鍾永新

《川南鹽場音樂文化》(宮修建 毛波,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

筆者蒐集以自貢井鹽為代表的四川井鹽資料時,曾接觸到大量與鹽有關的音樂民俗文字,還在不同場合觀看過部分節目,如《鹽船調》《還我河山》《鹽神》,亦常見閱鹽場音樂的報道文章。

目前關注欣賞鹽場音樂的人群日益增多,惜研究成果與當代應用的結合程度仍然遠遠不夠,如可舉辦鹽場號子專場鹽場會、發行鹽場音樂MTV專輯、鹽場音樂的文創產品乃至整理《自貢鹽場音樂文獻輯存》,其學術意義與文藝前景十分廣闊。很早就注意到有本《川南鹽場音樂文化》(宮修建 毛波,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的書訊,久尋未果。2020年夏,偶然在自貢南湖一家書房得閱,又透過劉小文教授推薦認識作者之一的宮修建老師,經閱其書,略述如下:

一、鹽場音樂的體系化研究呈現

翻閱本書可見鹽場音樂體系十分完整,分七篇(鹽場音樂概論、鹽場音樂地域特徵、“鹽工號子”社會文化背景、“鹽工號子”音樂分析、鹽場音樂現狀和保護與傳承、鹽都音樂家及其貢獻、文學作品對映的鹽場音樂及文化遺留),閱讀篇目即令人感佩著者搜編之勤與研究之細,可謂餘所見第一次將自貢鹽場的藝術瑰寶(音樂號子)學術式集中展現,從中既可瞭解音樂故實,又能感知社會習俗,並得到強烈的審美感受。

記得初次接觸音樂號子應是《自貢民間文學整合(三卷本)》歌謠部分,語詞優美、雅俗共賞。後在海淀遊學時期讀過顧頡剛、朱自清等民俗歌謠的研究著作,裡面涉及四川題材的鹽場民謠幾未見到。

故而深感鹽場音樂文化知者不多,藝術價值也未能充分得以展現,靜靜的藏隱在蜀南時空,且真正意義的傳承人傳唱者漸漸稀少。如今本書的及時出版,從學術意義上提供重要參考,有識者當為之共鳴矣。

二、鹽場音樂的專業化深度解讀

本書著者之一的宮修建先生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專業知識深厚,發表過不少研究成果,再將其所學的知識應用到鹽場音樂研究領域,可謂如魚得水,傾情才華發揮。

書目甚考究,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與藝術領悟方可為之。首先闡述鹽場音樂起源於本地井鹽生產的“用力史”,尤其是繁重繁忙的鹽業體力勞動,提出“力與號子,天生天成”,由此引發鹽場號子的密集出現,此從社會人類學角度指出鹽場音樂起源的根本所在。

再次,書中將蒐集調查的各種號子分類解讀,計十種(大錘號子、撬石號子、抬工號子、安砌號子、鹽船號子、人車號子、板車號子、五金扛運號子、輥工號子、風箱號子)。並披露2008年採集發現的,目前記錄只有一首的鹽場“輥工號子”之《咳呀咗唻》歌詞:(白)哎——咳呀咗唻!咳呀咗唻!加把勁呀,咳呀咗!嗨嗨呀呼咗!海底撈月拉傷來喲,拉上來喲,拉個上來喲,海底撈月拉個上來!拉個上來!咳呀咗唻!咳呀咗唻!咳呀咗唻!咳呀咗唻!

書中對每種號子皆有深度解讀,包括號子得名情況、語言特點、音調特徵、應用場景,附錄精選個案。不少號子還採用民國時期自貢鹽場攝影配圖。附有音樂調譜的譜例。整體讀來別開生面,饒有興味,從而為鹽史研究帶來跨學科的不同思維視角。

  三、鹽場音樂的應用化完美再現

全書既有鹽場音樂的演變分析,又有大量例項譜曲,並涉及思考未來的應用展望。與其交談間,一方面感嘆鹽場老輩音樂人紛紛凋零,另一方面又期待鹽場號子在當下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如歌劇曲藝表演節目裡充分使用鹽場號子,相關的專業錄製和專題研究都有良多尚可發掘的空間。

同時該書提供了鹽場音樂創作的具體細化分析,包括不同起源與不同流傳方式,每種皆充滿著神秘久遠的鹽場生命氣息,也具有再次創作演繹的餘地,其活態應用價值不可忽視。總體上,這是一本學術價值甚高、文藝內涵豐富的鹽文化研究好書。

2021年11月6日,2022年1月10日修訂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