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哪種方式更聰明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

皇帝向來是需要非常的謹慎的,這也是由於其地位的特殊,不僅是外人需要防範,有時候自己人才是最讓人感到頭疼的,畢竟就像是王爺,他們大多都同樣的擁有成為帝王的繼承權,而怎麼讓皇帝退位,可能就是很多的王爺心中所想的了。

而對待這些王爺,不同的皇帝有著不同的打算,在明朝是不讓王爺留在京城,而在清朝則是不讓王爺離開京城。那麼,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更為聰明呢?讓我們接著往下面看。

清朝限制王爺出宮

清朝所有的王爺,都是生活在王府之中,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王爺那豐厚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兩方面。

第一便是由朝廷發放的俸祿,清朝時的親王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而郡王則歲俸銀五千兩,祿米五千斛。並且,在王爺府裡的其餘成員,如果得到封爵的話,也可以按照爵位高低,得到一筆相當豐厚的俸祿。值得一提的是,如若遇到皇帝登基、大壽以及大婚等日子,還能夠得到雙俸的待遇。同時,清朝的王爺大多數在朝廷裡任職,這樣的話還能夠獲得一份職務俸祿。

第二就是莊園地租的收入了,在清朝入關之初,他們便透過跑馬圈地的方式,為八旗子弟圈到了大量莊園。這一直到康熙皇帝下令“嗣後永不許圈”,圈地運動才正式宣告結束。但是原本圈的地就夠他們用的了。

然而,清朝王爺看上去雖然享盡榮華富貴,生活美好,但他們卻要為此付出代價,那就是他們不能夠隨意的離開王府。據清史專家、北京市歷史第一檔案館研究員張書才說:“王族們未經過批准是不準出內城40裡的。”如若是違反了這個規定的話,那麼他們就將會面臨著殺頭的危險。

那麼,清朝對於王爺違法亂紀一向都管束較松,只要不是違反了“謀反”之類的重罪,一般都只是象徵性的處罰,最多也就不過是削去爵位。為什麼他們擅自出內城40裡這樣的小事,就有可能被殺頭呢?

原來,清朝實行八旗制度。而皇帝掌握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即為上三旗。而其餘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則為下五旗,分別由各大親王和郡王所統領。雖說最精銳的上三旗軍隊都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裡。但是,如果是這下五旗的兵力統一起來,也會形成對皇權的巨大威脅。所以,皇帝一定要杜絕王爺之間互相勾結,因此他們連平常的走動都不被允許。

並且,為了防止王爺之間經常聯絡,還派出了大量探子。王爺的言行舉止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受到懲罰。因此,為了減少皇帝的顧忌,王爺之間進行禮儀性的互訪時,往往都會大聲通報。這是為了向探子表示串門的理由。

明朝趕走藩王

有明代時,身為皇帝宗親的藩王們,在經濟上的收入可謂是豐厚不已,不僅是朝廷每年都會定時撥付給他們一筆很可觀的俸祿,並且皇帝還會時不時對藩王們大加賞賜田地莊園。

但是,他們也跟清朝一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在生活水平上,藩王們確實是可以做到錦衣玉食,但是他們的自由以及政治上的權利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可以這麼說,藩王們所得俸祿是他們犧牲自己的政治權利而獲得的經濟補償。

作為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大明在立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便吸取了前代經驗教訓,他設立了一整套防範外戚、權臣以及宦官等專權的制度,所以宗室作亂便成了明代君主的首要防範。因此,藩王們不能有所作為,也正是明朝君主的矯枉過正之舉。朱元璋更是本著“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並且一口氣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為藩王。

然而,自從明代宣德一朝之後的藩王開始,雖然這些藩王他們都能夠享受到優厚的物質待遇,但他們的政治前途已經完全衰落。

之後的藩王們逐漸的完全淡出朝堂,不僅不許議論朝政,還不得與官員聯姻及結交,不得參與士農工商四民的事業,甚至連個人未經皇帝允許都不得擅自離開封地,只能徹底的淪為只能享樂不能與所作為的土財主。

那麼,究竟是明朝的辦法好,還是清朝的辦法好呢?其實,各有利弊。王爺若是心有想法,那麼無論怎麼處理,只要是活著那麼對於來說就是禍害,兩朝的處理方法下也都出現過王爺篡位的事例,因此其高下也就難以判斷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