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代狀元的後裔:獨居深山狀元府,堅守著祖宅,無水無電乞討度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後》中的一個詩句。講述的是科舉考試入榜之後,參與科考之人無比歡樂的心情。有認為,只有因為讀書而壓抑了幾十年的人,才懂得這種心情。

登科及第,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還是個人與家族命運的改變。有人將之稱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非常貼切的形容。不僅僅是當時的人能享受到登科及第所帶來的好處,後人也可以利用祖先的榮譽去自我吹捧,從而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如在很多家族的族譜中,就筆重墨濃地描述祖先如何發跡。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狀元的族人或後代都因為他們而興盛起來,道光帝欽點的武狀元牛鳳山的後裔就過得相當悽慘。牛鳳山當時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狀元府至今猶在,他的後人也在堅守著。不過這裡至今水電未通,後人也以乞討為生。他的後人為何淪落至此?

“明月映成皋,武狀元及第。”這是牛鳳山的後人及族人為了紀念他的發跡而寫的一句詩句,至今猶刻在他所建立起來的狀元府裡。

現在的虎牢關西的南屯村飲馬溝中,還保留有一副“牛狀元扼守虎牢關”的壁畫,畫中之人正是牛鳳山,詩中所提到的成皋亦指虎牢關舊址。

至於狀元府,則是於清道光年間建立起來的府邸,後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後的狀元府”,地處於河南省汜水縣(古為成皋縣)的明月坡村中。

牛鳳山被道光帝鋇點為武狀元之後,帶著皇帝的御賜品和榮譽回到家鄉。老家的房子顯然已經不再符合他的身份,所以他在原有村莊的基礎上建立至今猶在的狀元府。

這座府邸非常有特色,坐北朝南,以中院為核心,回周建立次房圍繞著,既有北京的古建築特色,也有河南的地方建築特色。建築物多樣而構造規整,佔地面積約為2400平方米。除了主院之外,院後的小山中還挖有很多的窯洞和房間。

院子裡共分為中院和東西兩院,至今保留得最完整的是東院。這是一種青磚灰瓦式門樓,屋脊上雕有牡丹花,院長10米,寬6米。

院子的後面有一孔石砌窯洞,窯的正面用紅石堆砌而成,高約10米,窯洞與中院是互通的。

至今儲存並不完整的中院的模樣,也可以做一個大概的描述。中院長約為15米,寬約為20米,院內用磚瓦構造的形態依然可以反映出當年的模樣,只能用規格恢宏去形容它昔日的容顏。

最顯眼的地方還是大門的構造,門的高度是三米,寬度近兩米。門前本來有獅子的像,不過後來不知何去了。門頂用青瓦覆蓋,還蓋有很多的雕像與神獸。在門的正中間上方,還掛著清朝留下來的牌匾,上面寫著“聖旨”兩字。

總之,這種構造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建造出來,當時就算是有錢人能夠建成這樣的房子,也是不被允許的。所以這種榮譽只有登科及第者能享受得到,同時也可以看出當時牛氏家族是多麼興盛了,這種輝煌主要與牛鳳山和他的兒子有關。

“二龍戲龜坳,文進士傳臚”,是對牛鳳山父子的歌頌,其意思為:“父親和兒子都有出息,兒子考上進士以承傳家族的榮耀”。

“文進士傳臚”與牛鳳山的兒子有關,二龍戲珠實際上表達的是“文武雙狀元”。而牛鳳山的大兒子牛思瑄因為在考場上出現問題(風吹考卷,讓捲上有汙點),所以只考得了二甲第一名,即進士。

後來,皇帝和慈禧太后非常喜歡牛思瑄的書法和文章,所以特意在金殿中為他傳臚,以彌補狀元之水之,因此才有了後人所說的父子文武狀元之說。

牛鳳山是讓明月坡牛氏家族興盛起來的第1人。他出生於嘉慶11年,於光緒6年去世,享年70是歲。

明月坡牛氏家族的先輩基本上都是農民,牛鳳山幼時家裡也相當貧寒,所以從小就跟著叔父一起習武,非常擅長弓箭射擊。

據《清實錄》記載:“十月,帝(道光)至太和殿,行傳臚大典,賜牛鳳山為此科中式武舉一甲狀元,授一等侍衛銜。”

此後,他虎牢關中帶領民眾一起抗衡捻軍,又重新修築虎牢關,所以得到朝廷的嘉賞,封為武功將軍。

在甘肅地區,他曾擔任過甘肅涼州中營遊擊,追加副將銜。後因為訓練部隊、戍邊有功,又晉升為總兵。

終其一生,最高的官銜是四世一品封贈。

大兒子牛思瑄也不是普通人,他的書法極好,文章也得到慈禧太后和皇帝的讚賞。他在楷書方面的造詣極深,曾經為鞏縣康百萬家寫匾,後來這一塊也被稱為“中華四大名匾之一。”中舉之後,一直在翰林院工作。

父子兩人在文物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績,文武狀元都是一家人。歷史上基本上都是很少有的,有人認為可能是靠走後門的關係。但其實不然,牛鳳山並不是能夠在朝廷中一手遮天,何以有走後門的說法?這一輩人雖然興盛,但是他們的後人就不是如此了。

有人說,文武狀元家族的後人水電全無,以乞討為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原狀元府的確是沒有通電,但牛氏家族的後人並非都是乞丐。

這一個說法主要針對的是牛家第6代牛師靜。在牛氏家族裡,只有他與其他人不同。難道興盛一時的牛氏家族就只留下一個牛師靜?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說法。

據《牛氏族譜》的支系來看,牛氏家族在這近200年的時間裡,人口早已突破了幾千人,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村子。

那麼,人們為何只談牛師靜,而不是其他的牛氏後人呢?

主要是明月坡距離城鎮比較遠,交通也不怎麼方便。改革開放以後,絕大多數的牛氏家族後人早已遷出故地,明月坡成了一個空心村。

而居住在原狀元府上的,也就只有牛師靜一人,因此人們才說文武狀元的後人淪為乞丐、以拾荒為生、支脈凋零等。

狀元府中只有牛師靜一個人,是因為與解放之後的土地承包有關,特別是改革之後的土地承包責任制,讓原居住於祖屋中的牛氏家族分田分地,逐漸地離開祖屋。

建國至今已經過去了70年的時間,由於狀元府只有一戶人家居住,所以並沒有被修繕,因此才出現了破敗的局面。

牛師靜原來還有幾個兄弟同他一起居住於狀元府,不過父母和兄弟們都去世了,所以現在居住於狀元府中的就只有他一個人。老人也因為特殊的原因而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因此才依靠政府的補貼和以拾荒為生。

總之,牛氏家族昔日的繁榮早已不在,不過牛氏家族並沒有因此而凋零。

常有人說,富不過二代。從狀元府現在的狀況來看,牛氏家族的經歷似乎也印證了這一句話。在牛鳳山的時代,他給自己的家族帶來了榮耀和改變。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子孫在歷史上不再活躍。在《牛氏家族》的族譜中,也只有牛鳳山和牛思瑄給家族帶來興榮,子孫後代都相當平凡。

這一個家族到底經歷了哪些事,至今也已經無從查證,不過可以明白的一件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牛氏家族也明顯地發生了改變。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居住在狀元府的牛氏後人都搬離了那裡。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又有更多的牛市家族離開明月坡。其實這些都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很多農村也發生著同樣的事,這是時代的繁榮,還是家族的衰落?仍需人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大清實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