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死老公文學火了,這情節我想都不敢想

心情複雜的壹讀君|魚丸

常常因為自己不夠變態而格格不入。

在看到死老公文學的時候,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所謂死老公文學,是最近微博和豆瓣流行的新文學題材,在這類文學故事裡,女主的老公集萬千缺點於一身,性別歧視、自私偏執、蠢不自知,你能想到的缺點他都有。

故事裡的老公最終必死無疑,當然,就是死在自己的這些缺點上。

向上滑動閱覽

令人心情複雜的是,另類文學不止這一種。

廢話文學,看似說了一大堆,仔細一琢磨,啥資訊都沒有——

“上一次看到這麼好笑的故事還是上一次。”

“有錢人不就是有點錢嗎?”

“皇后娘娘賢惠起來還真賢惠呢。”

發瘋文學,指以近乎發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緒,基本特徵就是0邏輯0理智0耐心,常常運用瓊瑤體。無論是應對父母催婚,還是和領導討價還價,有了它的助力,事半功倍。

比如,你可以像這樣——

不得不說,有時候發瘋文學確實很好用,比如被髮瘋的一方會立刻重視這件事,我們也不再需要詛咒自己,說“我得癌症了,臨死前的願望就是收到這個快遞”。

但是,如果我們是被死、被髮瘋、被廢話的一方呢?是fuckyouback,還是默唸文明和諧、愛與和平?這些奇怪的文學,到底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死老公文學是一種反諷

反唇相譏不是最優解

先來說說最近的死老公文學。

可以看出,死老公文學其實是一種反諷。反諷的特點就是,單純從字面上理解不了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事實上,其原本的意義正好和字面意義相反。

作為一種超越修辭格的修辭格,反諷立足於兩方之間的排斥衝突,將不相容的意義(或特徵)放在一起,用它們的衝突來表達另一個意義。

而且,無論中西,哲學家都認為反諷是一種強有力的說服手段。在死老公文學中,作者全文沒有說一句髒話,但卻處處表達著這個意思,且比直接說“我老公真是傻×”有力得多。

這種明晃晃的反諷還好,反諷過頭大家也知道這是個玩笑,更令人惱火的是,日常生活中,有些反諷是以戲謔性的方式說出來的,比如“你又點外賣,真有錢”。

氣得不行,卻又揪不到對方的小辮子。

那面對反諷,人們會作何反應呢?

針對這個問題,Hay進行了實證研究。她從15個小時的角色扮演遊戲中收集了133個話語攻擊和109個迴應方式,她把迴應方式分為五大類:反唇相譏、忽視、抗議、同意和糾正,結果如下。

Hay的研究結果

Nelms等人也對此做過研究。他們收集了364個對諷刺話語的迴應,並且這些迴應涉及不同的場景,且參與者關係迥異。Nelms等人將回應方式分為六大類:非諷刺、諷刺、大笑、無反應、微笑和身勢語。

他們對身勢語的研究幾乎是開創性的,研究結果表明,轉動眼球、搖頭、斜視、紅臉、瞪眼等身勢語,被使用的比例是8。6%。需要注意的是,諷刺類的比例是7。7%。並且,在僅有的28例諷刺迴應中,有14例含有“yeah”這個詞,表明應答者雖然反唇相譏,但內心依然有遲疑。

Nelms等人的研究結果

Hay和Nelms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遭遇諷刺,大多數人並不會反唇相譏,忽視(無反應)佔比最高。

留對方一個人表演就行。

但是,當我們把場合(正式和非正式)考慮在內,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Kotthoff收集了來自朋友間30小時的非正式場合對話,以及20小時的電視辯論節目對話(這算是正式場合)。她把迴應方式歸為五類:迴應反諷話語的字面意義、迴應反諷話語的隱含意義、反諷物件混合的應答、模稜兩可的應答、以笑作答。

Kotthoff的調查顯示,在非正式場合下,51%的人選擇迴應反諷的字面意義,即和對方繼續玩文字遊戲,而在正式場合下,只有一個人這麼做。

Kotthoff的研究

總結一下就是,在正式場合,最好直接回應對方的隱含意義,非正式場合可以忽視(尤其是在我方威望、人緣、職級等方面明顯優於對方時),也可以陪對方玩兩把。

誰還不是個文字遊戲高階玩家咋的。

發瘋文學和廢話文學來襲

要麼改正,要麼糊弄

人生苦短,難得發瘋。

所謂發瘋,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其實是一種非常態,是一種抗議。也就是說,在倡導隱忍、堅強、吃虧是福的社會文化中,情緒激烈是一種發瘋(這就很容易造成情緒感染,集體發瘋),在倡導誇張、離譜、情緒飽滿的文化中,也許沉默才是一種瘋狂。

發瘋分兩種情況。如果對方的瘋發的有道理,比如瘋因是該有的補貼沒到位,該給的關心也沒給,那沒啥好說的,咱改就是。

真正的勇士都直接回:怎麼?你活不到下週一了嗎?

如果對方就是為了發瘋而發瘋呢?

這和廢話文學的應對方法一樣:該糊弄就糊弄,糊弄不過直接無視,如果連毫無道理的發瘋文學都認真回覆,那情緒勞動海了去了。

如何糊弄?在豆瓣糊弄學小組臥底多年的人現身說法,最萬能好用的糊弄方式就是各種語氣詞和常用詞:這樣啊、啊這、抱歉、嗯嗯、就是……而且就倆仨字,四個字都算多了,回覆“這也太呢個了吧”的那都是真愛了,起碼他在用心糊弄你。

舉例子:

“你不知道我現在多麼難過,你居然對我提這樣的要求……¥%#@……&&%¥……&”

“啊這。”

“年輕怎麼了,不就是年輕點嗎?”

“就是。”

除了點頭稱是很難回覆別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習慣說這些詞,完全沒問題。只要找到你習慣的、模糊的詞就行。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模糊語言。

大多學者認為,模糊語言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即在本質上是明確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變化的;在內容上是確指的,在形式上是靈活的。

說人話就是,模糊語言有確定的回答物件(我回答的是你這句話,而不是張三的話),但沒有特定的語境(雖然我在回答你這句話,但我這句話拿去回覆張三也行)。

問題就在於,模糊語言無法從語義的角度得到全面的解釋,語境是理解模糊語言的重要因素。怎麼說呢,有點像《無間道》裡的梁朝偉(模糊語言),然後唯一知道他身份的上級(語境)死了……

如果實在太老實,連糊弄語都學不會,建議常備模糊表情包。彷彿翻蓋諾基亞拍出的五官,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輪廓,中性風的場景……一句話:

只要夠糊,尷尬就追不上我。

像這樣

留言區聊聊,你的糊弄絕招是什麼?

[1]趙毅衡。(2011)。反諷:表意形式的演化與新生。文藝研究(1),10。

[2]朱小舟。(2002)。言語行為理論與《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外語與外語教學(8),4。

[3]塗靖。(2004)。反諷的認知研究。外語學刊,000(002),7-9,73。

[4]姚俊。(2007)。英漢反諷話語的應答方武——基於電視辯論語料的語用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

[5]李勇忠。(2001)。語言的模糊性及其語用功能。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5。

[6]伍鐵平。(1986)。語言的模糊性和詞源學。外語教學(0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