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雪豹真的多了起來了?這些年的保護,是我們對雪豹的誤解還是錯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年來關於雪豹的報道似乎多了起來,相較於之前來說,不管是好的壞的訊息,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總是能夠看到類似的報道,比如前幾日,玉樹地區一隻雪豹跑到牧民家裡將羊圈洗劫一空,遍地都是羊的屍體,而雪豹甚至在羊圈邊睡起了覺;

再比如前段時間,匹茲堡動物園首次亮相了兩隻雪豹幼崽,在當地大貓愛好者群體中引起較大的轟動,越來越多的新聞,給我們一個感覺,好像雪豹真的多了起來了。

其實這並非是我們的錯覺,透過這麼些年的大力保護,自1972年雪豹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這種生存狀態,但是截至2016年的資料顯示,雪豹的生存狀態似乎不再是那麼脆弱了,野生個體數量的最低估計為4678只。

綜合考量,專家小組將雪豹的瀕危等級從“瀕危”調整為“易危”,因此有人說雪豹這一物種總算安全了,不會滅絕了,也不需要大力保護了。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雖然它們的瀕危等級下降了,但並不意味著就安全了。

無獨有偶,經過這麼多年的保護,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也從“瀕危”下降到了“易危”,當時也有不少人覺得對大熊貓的保護力度不需要這麼大了,這種等級的下降其實很容易就給不瞭解的人一種假象,好像它們的生存狀態變得好很多,不需要太過擔心了。

但是實際上雪豹每年的數量仍呈現下降的趨勢,在一些地區甚至都已經區域性滅絕了,另外還有一些地區裡面,實際數量可能比預估的還要少,巴基斯坦近年的資料表示,境內一些地區的野生雪豹數量極有可能低於預估值。

美麗的“雪山之靈”

雪豹是一種十分美麗的大貓,如果在貓科近40種動物裡面選出幾種最美的來,個人認為雪豹雖然不敢稱第一,但必定能上榜。由於雪豹主要居住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之上,所以身上長有濃密且蓬鬆的毛髮禦寒,它的毛色呈灰白色,頭部、頸部有黑色斑點,身上有較大的玫瑰花斑紋,腹部毛色為白色無斑紋。

雪豹的眼睛多為淺綠色或者灰色,但幼崽可見有優雅的藍眼,由於常年生活在高寒的地區,其鼻腔雖短但很寬,每次呼吸能吸入更多的空氣,同時寒冷乾燥的空氣也能夠在鼻腔內變得溫暖溼潤。雪豹整體看上去身材矮胖,毛絨感強,腿很短,腳掌很大,方便在厚厚的積雪上行走,長長且粗大的尾巴有利於儲存脂肪和幫助平衡。

雪豹之所以能夠在高寒缺氧的山上生活,主要是其身體結構已經演化成能適應環境的了,它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紅球,血紅蛋白高度集中,對氧氣的變化十分敏感,具有高度發達的調節呼吸、分配血液的技能,即便長期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下,依舊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雪豹的特徵,便能發現它們許多構造都適合在這種環境下生存,比如它的耳朵,小而圓,能最大限度減少身體熱量散失;寬大的腳掌底側有皮毛,既能提高攀巖時的抓地力,也能減少在雪地上走時的熱量散失。

根據生活的地區不一樣和形態差異,此前雪豹被認為有兩個亞種,其中一類生活在中亞、蒙古、俄羅斯,另一類則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西部地區。但是從遺傳學上看,並沒有發現這兩類雪豹之間的差異,所以在雪豹亞種的分化問題上,國際學術界是存在分歧的,它也被認為是單型物種,指一個分類群中只含有唯一的一個型別。

而在2017年9月的一份基於地理分佈的研究報告表明,雪豹應該分成三個亞種,分別對應生活在帕米爾高原附近、喜馬拉雅山周圍和蒙古的種群。我們不必過多糾結於此,只需知道有這麼一個情況即可。

在雪山之上,雪豹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對高海拔生態系統的意義非凡,是衡量高原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有著“雪山之靈”的稱號。

它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獵人”,雖然被發現有吃腐肉的現象,但更多的時候是積極地捕殺獵物,雪豹的食物來源很廣泛,高海拔上有的動物它幾乎都吃,當然,最愛的獵物是岩羊、盤羊、喜馬拉雅塔爾羊等有蹄類動物。

別看雪豹外表“臃腫”,但十分靈活,喜歡從岩石上方伏擊獵物,等獵物進入伏擊圈之後它會迅速跳下,並且在陡峭的山坡上追逐獵物,最終用“咬脖殺”搞定獵物。

雪豹不再瀕危,卻也並非意味著“安全”

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在早兩年的時候雪豹的瀕危等級就已經從“瀕危”調整到了“易危”狀態了,這是什麼概念呢?這裡我們先要對物種瀕危等級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雖然國內和國外有許多劃分標準和稱呼,但都大同小異,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一套標準體系,根據物種滅絕危險程度,可以分成9個等級,分別是:未評估、資料缺乏、無危、低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滅絕。

從9個等級裡面可以看出來,到了“滅絕”這一等級的幾乎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處於這一等級的物種有很多,比如“袋狼”;我國的華南虎就處於“野外滅絕”這一等級中,表明現存的所有個體均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野生的個體已經沒有了。

評定瀕危、易危的標準有很多,簡單來說雪豹成熟個體數量低於2500只,並且下降速度很快,就可以判定為“瀕危”了;而整個物種個體數不到10000,並且種群在三代內數量至少下降了10%,就可以判定為“易危”。

雖然目前來說,上面提到的兩個因素,雪豹都不符合,比如成熟個體數高於2500,下降速度減緩了許多,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並非就意味著“安全”了,事實上雪豹的野生個體數仍在下降,只是速度沒有之前快,且它們在野外依舊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

雪豹的棲息地在大環境上看似非常集中,主要分佈在中亞及附近地區,但若拆分成每一個棲息地來看的話,會發現它們相互獨立,十分破碎,棲息地與棲息地之間並無生態通道聯通,使得雪豹這一物種更加脆弱。

目前關於雪豹數量和分佈區域的預估,相對來說並不是非常高,甚至比其他動物的預估都要更加不準確一些,因為雪豹是一種很神秘的貓科動物,遠離人類生活區域而居住,所以想要目擊和觀察到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於缺乏可靠的技術,許多調查結果參考了當地人的描述,而這類答案往往主觀性很強,所以造成事實與預估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另外,IUCN評估小組的麥卡錫博士在宣告中指出,雪豹的“降級”並不意味著就“安全”了,它們仍面臨著在野生環境下滅絕的高風險。

一些專家學者和動物保護人士則表示,物種瀕危等級的降低可能會削弱一些高度依賴牧場經濟的國家對雪豹的保護力度,以及降低對針對雪豹進行犯罪的打擊力度。

雪豹生存現狀

雪豹僅分佈在中亞及附近的12個國家裡面,其中以青藏高原為主,輻射周邊地區。時間往前推30年左右,全球野生雪豹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在內蒙的分佈甚至延伸至大興安嶺南段、陰山山脈及阿拉善全境。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面,由於高原地區的生態系統本就比其他地區的更加脆弱,加上偷獵盜獵等因素,野生雪豹大量減少,如今相較於20年前來說,至少下降了20%,以下是近年來的一些具體資料:

2003年,野生雪豹數量預估為4080-6500只;

2010年,野生雪豹數量預估為4500-7500只;

2013年,野生雪豹數量預估為3920-6390只;

2016年,野生雪豹數量預估為4678-8745只,具體分佈情況:中國4500只、蒙古1000只、印度516-524只、阿富汗50-200只、不丹100-200只、塔吉克250-280只、哈薩克100-120只、巴基斯坦有250只、烏茲別克30-120只、吉爾吉斯斯坦300-400只、尼泊爾300-400只。

由於雪豹外表華麗,皮毛好看又保暖,所以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偷獵盜獵加上棲息地被破壞是導致雪豹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單單是在1990-2012年間,就有432只雪豹死於盜獵,這佔據了雪豹非自然死亡率的81%左右。

另外,由於棲息地被破壞,雪豹獵物減少,就會加劇人類與雪豹的衝突,雪豹下山捕食家畜,人類加以報復,這類情況導致雪豹死亡的比率也高達19%。

在整個大喜馬拉雅範圍內,雪豹都生活在高海拔地區,這些地區一般都遠離人類,加上這些年的努力,雪豹種群的整體下降趨勢減緩了許多,在一些地區甚至呈現了上升的趨勢,但是在某些區域,雪豹數量的下降速度依舊很快,甚至不少地區幾乎到了區域性滅絕的地步。

比如吉爾吉斯斯坦一些地區裡面,由於採礦業的發展,導致雪豹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又比如哈薩克、阿富汗和不丹等國家,對針對雪豹身體部位等的貿易打擊力度並不是很大,緝獲量較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雪豹的數量在減少,如今依舊在減少,根據專家的估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雪豹的數量依舊會減少,並且到2040年左右,整個種群數量會下降10%左右。

當然,這些年人們對雪豹的保護並不是做無用功,相反,恰恰是人類的保護,才使得雪豹的瀕危等級下降了,目前全球的雪豹,基本上都生活在保護區裡面,比如中國的三江源、祁連山、珠穆朗瑪峰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蒙古戈壁古爾班賽汗國家公園,尼泊爾安納普娜保護區,印度的南達德維國家公園等。

雪豹所面臨的威脅

雖然雪豹十分珍貴,各國對它們的保護力度都挺大的,但是目前來說,偷獵盜獵依舊是威脅雪豹最大的因素。

其實人們捕殺雪豹有時候並不是單純為了它的皮毛,隨著全球對針對老虎的犯罪打擊力度加大,針對老虎製品的貿易受限,雪豹骨便代替虎骨入藥,成了主要來源之一,受利益驅動,許多人鋌而走險。

在過去,巴基斯坦每年有23-53只雪豹被非法獵殺,蒙古有34-53只,塔吉克有20-25只,印度有21-45只,而中國最多,有103-236只,這不難理解,畢竟雪豹最主要的棲息地在中國,基數大,這個數值自然比較大。

當然,直接導致雪豹死亡的除了偷獵盜獵還有報復性捕殺,一份報告顯示,在中亞一些國家裡面,雪豹的存在給當地的牧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由於雪豹是一種很強悍的捕食者,能夠捕殺比自身重三倍的獵物,所以雪豹時不時會捕殺牧民的綿羊和牛,有時候甚至直接進入羊圈將所有的羊都咬死,這種慘狀恐怕不是主人家是無法理解其中的憤怒與傷心的。

尤其在一些一些偏遠地區,人類與雪豹之間經常發生摩擦,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雪豹被報復性滅殺。

雪豹是高海拔地區最頂尖的捕食者,位於食物鏈頂端,相對地,它對環境的要求就比其他位於食物鏈底層的動物要高,而環境對雪豹的影響自然就比較大,高原生態系統又比較脆弱,所以雪豹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便是棲息地的喪失與破壞。

比如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雪豹的棲息地被人類日益蠶食,導致雪豹生境喪失、獵物減少,這又會加劇“人豹”衝突。再加上畜牧業、採礦業、基建等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壓縮雪豹的生存空間,最終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雪豹數量的下滑。

氣候變化給雪豹帶來新的挑戰

雪豹棲息地的喪失,罪魁禍首有時候還可能是氣候,一份新的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會加速雪豹的滅亡。雪豹是高原物種,生活的地方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積雪覆蓋,相對於嚴寒,雪豹更加受不了酷暑。

它那厚厚的皮毛能夠保護身體不會失溫,但是卻也能使自身溫度過高,在每年夏季太陽較大的時候,白天雪豹一般都在岩石下休息,等到夜晚氣溫驟降才會出來活動。

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雪豹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將會往更高海拔的地區退縮,而這個退縮的幅度專家估計能夠達到3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這30%棲息地裡面的雪豹,會因為氣候的變化而受到嚴重的影響,最壞的結果便是區域性滅絕。

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雪豹最主要的棲息地青藏高原的溫度已經上升了3攝氏度了,而中亞山區的溫度也在上升。溫度的上升會影響水源供應、徑流改變、水量改變、植被分佈等等,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最終使得當地動植物在種類和分佈上重新洗牌,其後果是我們無法預估的。

全球氣溫的升高,對雪豹的影響是巨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可預見的危害及潛在危害之外,還為雪豹帶來了新的挑戰者。

在雪豹的一些棲息地裡面,一直是生活著豹和其他猛獸的,比如在四川大渡河以東,岷江以西的大片森林裡面,雪豹曾與大熊貓、金錢豹和平共處百萬年,按理說這三種都是猛獸級別的動物,在同一生境中會存在一定的摩擦,為何能和平共處呢?這都歸功於它們各自的微生境不一樣。

在大環境上看,雪豹與大熊貓、金錢豹的生存區域的確有重疊,但是在微生境上,它們的接觸並不大,簡單來說,雪豹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而金錢豹是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熊貓喜歡有大型喬木的高山,但也在林線以下,所以它們之間能見面的機會較少,尤其是金錢豹與雪豹之間,食性幾乎相同,一旦在同生境生存,必然會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所以若這類平衡被打破,那麼結果對雪豹是十分不利的。

氣溫變暖便是打破這種平衡的元兇,隨著氣溫升高,林線會上移,金錢豹與雪豹見面的機會就大多了,事實上這種事情已經在慢慢發生了。

2016年2月的時候人們利用紅外相機就在四川貢嘎山一處4000米高的位置分別拍攝到了金錢豹和雪豹。

無獨有偶,2016年7月份的時候,在青海省某一個位置上,也同樣分別拍攝到了金錢豹與雪豹,雖然它們在時間段上是錯開的,雙方沒有見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活動範圍已經重疊了。

在尼泊爾的安納布林納峰保護區,人們也發現在雪豹的棲息地上觀察到了金錢豹,相對於雪豹來說,金錢豹的體型更大,對棲息地有更強的適應性,一旦兩者共存於同一片生境中,金錢豹很可能會擠壓雪豹的生存空間,甚至接管雪豹的棲息地,這將會加速雪豹的滅亡。

世界雪豹保護看中國

前面提到,雪豹最主要的棲息地在中國,全球野生雪豹大部分也都生活在中國境內,這是真的,根據《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2018》報告顯示,全球雪豹的棲息地有60%位於中國,所以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世界雪豹保護看中國,然而在這方面我國做得的確不錯,甚至可以作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榜樣。在過去的這些年裡面,我國從多方面出發,給予了雪豹最高的保護。

大體來說,我國針對雪豹的保護措施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個方面,分別是打擊偷獵盜獵和非法貿易、規劃保護區及保護雪豹的棲息地、進行人工繁殖、提高民眾保護意識。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實施起來卻十分不易,尤其是“提高民眾保護意識”這一塊,格外艱難。

雪豹捕食牲畜這是難免的事情,還是那句話,不是事主可能永遠也無法感受到牛羊被咬死的悲憤,可一旦提高了民眾對雪豹的保護意識,就能大大減少對雪豹的報復性捕殺及偷獵。

針對這點,透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今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的牧民們,即便是發現了雪豹捕殺牲畜,也不會直接擊殺,而是選擇放歸山林或者報告林業部門。

人工繁殖就不用多說了,這是目前對華南虎保護的最主要方式,針對雪豹的繁殖,雖然十分困難,但如今都已經克服了,圈養條件下的雪豹,甚至能活15年。

而在棲息地保護上面,我國前前後後設立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都能滿足雪豹的生存,所以說我國在關於雪豹的保護上面,確實做到了表率的作用。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