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降溫了:老話說“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本以為今年會是一個暖冬,沒想到這幾天氣溫突然斷崖式下降,直接從風衣換成了羽絨服,一秒入冬的感覺。

等過完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一年也就成為“舊歲”了。

都知道咱們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老祖宗種地要了解太陽是怎麼執行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標準。

天干地支,四季變化 。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指導著幾千年的華夏家耕文明,所以才有了“氣候”一詞。

大寒是全年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節。

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大風天氣偏多,光照時間短。大寒過後便是春天,所以在這個節點,天氣變化比較強烈。

大寒作為冬去春來的輪迴點,對農事生產很關鍵,而且大寒一到年味漸濃,所以民間有很多相關的諺語。

比如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大寒到極點,日後天漸暖”、“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等。

這些民俗諺語中,藏著勞動人民代代相承的樸素智慧!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有道理嗎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古人在農事生產中觀察出的規律。

所謂尊天時、守本分,大寒宜冷不宜暖。

因為最冷的節氣如果一反常態並不寒冷,就預示氣候規律被打亂,反常的氣候和溫度會讓人、牲畜、莊稼都不得安寧。

一旦發生變化,新的氣候環境當中,無論人還是其他生物的身體狀況都會產生短暫的不適,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疾疫,打破原有和諧的生態平衡。

古代農業原始落後,對莊稼來說,寒潮帶來的低溫,是天然的“殺蟲劑”,

大寒不寒,不僅會讓生物提前甦醒,田裡的害蟲也同樣會提前甦醒!

而此時正是施肥的時節,害蟲卻提前出來啃食莊稼,肥料也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效果不佳,從而導致下一年的糧食產量大幅減少。

耕牛、家畜因為氣候的變化更容易讓病毒趁虛而入,而這一切都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家畜生病無法耕種、無法食用,田裡害蟲提前復甦破壞莊稼,導致糧食緊張等等。

草木枯榮自有時,萬物從容皆自得,節氣民諺中是古人在年復一年的踐行下掌握的對自然的大局觀。

都聽過“瑞雪兆豐年”的說法,大寒之際才是瑞雪,像《清嘉錄》裡就有寫道:

“臘月雪,謂之臘雪,亦曰‘瑞雪’殺蝗蟲、主來歲豐稔。”

隆冬時節,只有冷得徹骨,才會有來年的豐收。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一說法的由來。

大寒分三侯

嶺南民諺當中便有“小寒大寒,無風自寒”的說法,大寒字面理解就是冷到了極致的意思。

宋代詩人邵雍在《大寒吟》一詩中寫出了大寒之冷: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

大寒一共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一侯雞乳,便是指大寒之際,家中的雞已經能過夠感受到即將來臨的春天氣息,所以急忙開始孵化小雞。

如果在大寒的時候可以看到這一現象說明氣候與往年沒有太大的差別,處於正常現象。

二侯徵鳥厲疾,“徵鳥,謂鷹隼之屬也”,這些鳥類盤旋著捕食獵物補充能量,好讓自己可以度過這最後一段寒冷的時期。

越冷身體越要儲存能量,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所以遠征的猛禽在此時一定會格外飢餓、瘋狂覓食。

三候水澤腹堅,這裡的“腹”,是“厚”的意思。是指湖泊或者大一些的水域裡,冰層從上到下已經凍得結結實實!

冰深處春水生,湖水中央被凍結實之後也就意味著離湖水解凍不遠了。

古時候人們會在三九天裡採冰鑿冰,運到冰窖裡儲存,等到來年天氣炎熱時使用。大寒時節的冰層最為堅固厚實,冰質最好。

大寒‬三候‬等‬對應‬節氣‬的‬生物自然‬‬現象‬,是老祖宗‬‬長期‬觀察‬而來‬,與‬氣候‬緊密‬相關,

幫助‬人們‬更‬具體‬的‬感知‬自然‬變化‬,規劃‬生產生活‬。

大寒與民俗文化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大寒是每年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最熱鬧、最富有人間煙火氣息的節氣。

在大寒到立春的這個時間段,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除了小年、尾牙祭之外還有祭灶,有時我國最大的節日春節也會在這個節氣當中,比如今年過了大寒那日就是除夕了。

這段時間裡人們鬆懈下一整年的緊張勞碌,開始各種年餚的醃製,備年貨,熱氣騰騰地準備著除舊佈新。

古時物資匱乏,人們會把各種節氣和吃食關聯,犒勞缺油水的五臟廟。

據史料記載,古代民間在大寒當天流行吃八寶粥和糯米飯或糯米制品。

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的營養品食用,糯米性溫、味甘,熱量非常高有禦寒功效,在大寒這天能夠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子了。

像廣東民間至今仍有吃糯米飯的傳統習俗。

北京人在大寒這天吃“消寒糕”的習俗由來已久。“消寒糕”就是一種年糕,也是由糯米做成,年糕和“年高”諧音,寓意年年平安、步步高昇。

江蘇地區則會在大寒時節喝“風寒湯”,風寒湯中又以雞湯居多,“一九一隻雞”的‬進補‬養生‬之道‬,至今‬沿用‬。

大寒再寒,也擋不住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納福迎春的腳步。

結語

寒耕暑耘、貼著土地看天‬吃飯的‬生活‬離‬現代人‬已經‬很‬遙遠‬,和‬農耕‬息息相關‬的‬節氣‬物候‬,熟知‬它‬們‬的‬人‬已然‬不多‬,是不是‬也‬要‬像‬孔乙己‬“茴‬”字‬的‬四種‬寫法一樣‬,扔進‬時代的‬故紙堆‬?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曆法的‬獨到之處,充滿了‬中華民族對‬歲時節令的‬智慧‬和‬浪漫‬,它‬應該‬是‬一種‬融入‬骨血‬的‬文化印記‬,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引以為傲‬。

就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創意‬,‬配上‬相映‬的‬詩詞‬,驚豔全場,最後‬定格‬在‬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寓意‬美好‬又‬扣‬合‬主題‬,這‬“偷不走‬”‬的文化底蘊,是‬展示‬咱們古老‬文明‬最‬獨特‬‬的名片‬。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