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讀讀書 篇二十五:文學史話:魯迅與《故事新編》

作者:小林二茶

魯迅少年時期曾入三味書屋師從壽鏡吾學習經史子集,1902年赴日求學,在日期間廣泛涉獵哲學與文藝之書,後積極投身於外國小說的譯介,《故事新編》的創作體現出其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談到在日留學期間想借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介紹翻譯的大多是被壓抑民族的短篇小說作品,其中最愛看的是俄國的果戈裡和波蘭的顯克微支,日本則是夏目漱石與森鷗外。回國後寫小說是因朋友約稿,便在《新青年》上連載起小說來,1918年4月創作的首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在同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後續還刊載了《孔乙己》《藥》《一件小事》和《風波》等短篇小說。

在創作小說的同時,魯迅也持續進行著外國小說的譯介工作。1921年5月發表在北京《晨報》第7版“小說欄”的《鼻子》,是魯迅翻譯芥川龍之介的第一篇小說,小說改編了日本的舊傳說,講述了內供和尚因為自己鼻子過長而煩惱的滑稽故事。《羅生門》是魯迅翻譯芥川的第二篇小說,發表在同年6月的北京《晨報》上,小說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講述了在羅生門城樓發生的一件以惡對惡的搶奪事件。兩篇小說同為芥川龍之介的古典題材小說,在芥川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芥川龍之介作為日本大正文學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小說在虛構之上反映現實,並以新的意義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

1923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魯迅和周作人共同翻譯的《現代日本小說集》,其中收錄了芥川龍之介的《鼻子》和《羅生門》兩篇小說。魯迅在附錄《關於作者的說明》中引用了田中純對芥川的評價並夾雜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芥川創作小說多用舊材料且有時近於故事的翻譯,但芥川的複述古事不專是為了好奇而有更深的根據,是經過改編為古代故事注入新的生命,使這些舊材料可以與現代人產生聯絡,讓現代人可以在古人的生活中尋找出與自己心情貼切的觸著點。

而在1921年著手譯介芥川小說的魯迅,在1922年的冬天寫成了《故事新編》的第一篇小說《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在《故事新編》的《序言》中,魯迅談及他的創作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材於中國古代“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是動手試作的第一篇。在寫作《故事新編》的1922-1935年期間,魯迅也曾購買《中國遊記》(1925)、《澄江堂遺珠》(1933)和《芥川龍之介全集》(1933)。《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題材與創作方式與魯迅譯介的芥川小說有諸多相似之處,體現了魯迅古典題材小說創作受到了芥川龍之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