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開封被黃河吞噬,真是李自成掘開黃河造的孽嗎?學者:李自成沒有水淹開封的動機

開封,古稱鳴條,於今已經有超過四千年的建城和建都歷史,夏桀被商朝滅亡後就是逃亡到這裡。

春秋時期的霸主鄭莊公為其命名為“啟封”,後來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開封。

在戰國的魏國(大梁)、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遼、北宋、金朝都曾在此建都。可是,這個被稱為八朝古都的開封,卻在明末那場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中毀於一場大水!

筆者在小時候對一件事感覺到很奇怪,古代戰爭為什麼偏要攻城呢?在《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中就說過,戰爭的下策才是攻城,就算是攻下來了也會損兵折將,何況還不一定能攻下來。

古代戰爭中攻城不下反被對方打敗的戰例很多,就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攻取陳倉之戰就是這樣。完全可以繞過城池,取道前進啊!如果怕城中派人馬圍追偷襲,正好可以把他們引出來,然後設伏消滅他們,筆者曾經為這個發現欣喜過好久!隨著年齡大了,才覺得真是年少輕狂啊!

古今一理,在農耕社會中,城市是聚落的核心(遊牧民族稱為部落),是人口輻輳的核心區域,是一切戰略物資的集散地,並且相對易守難攻,對於城市周邊的廣大鄉村具有輻射、控制的功能。

控制了城市,就控制了周邊地區,而且在敵方勢力範圍內作戰,己方無論從人力、後勤保障等方面隨時面臨著敵對方的襲擊,攻取了城市就可以相對的利用敵方的資源來儲存自己,因此,在冷兵器乃至於近現代的熱 兵器的戰爭中,攻城成為了己方擴大勢力的必選。

在明末的農民軍中,有三股強大的勢力,那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曹操)。

明朝對其三人的評價是“闖賊善攻、曹賊善戰、獻賊善襲”(第三句是筆者總結的),而且從對他們的稱呼“流賊”中可以看出明末農民軍的行動特點就是流動,雖號稱百萬,但每逢行軍,隊伍前後左右保護著中間龐大的老弱婦孺群體,實際能夠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員不會超過三十萬。養活這支龐大的隊伍可不是件容易事,因此,農民軍基本上是逢城必攻。

公元1642年,李自成在二次攻開啟封未下的情況下,三攻開封。

無論從《明史·流賊傳·李自成》中還是《明季北略》乃至於近代的小說《永昌演義》中都說是李自成在攻城未果,將士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惱羞成怒,掘開黃河淹了開封,使八朝古都、千年繁華毀於一旦。

《永昌演義》中還加入了神話色彩,說是有位名叫黃濤的人,是河神轉世,號稱“黃大王”,因為開封千年來驕奢,惹怒了玉帝,派其協助李自成決堤放水,淹沒了開封。

斷案有個很重要的參考因素就是犯罪動機,那麼李自成有決黃河淹開封的動機嗎?

筆者認為沒有,恰恰相反,李自成怕的就是開封被毀。

試想一下,李自成自從進入河南以來,在李巖的協助下,頒佈了一系列愛民政策,爭取了到了大多數河南民眾的支援,使隊伍快速擴大,李自成迫切的就是獲得錢糧來養兵。

打下洛陽之後,得到的錢糧可以使李自成養二十萬人馬三年,而開封的富庶超過洛陽,李自成怎麼捨得把開封毀掉?既如此,那麼,這場大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難道真的如詩中所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嗎?別說,還真的有這麼點意思!

在李自成三攻開封之時,朝廷雖派兵救援,但是各路援軍懾於李自成的勢力,都畏葸不前。開封雖然在周王(明朝末期僅有的賢王)的率領下奮力抵抗,但是在經過了前兩次的開封攻守戰之後,城內的力量已經是大不如前了,破城是早晚的事!

既然外援來不了,那就自救吧!

開封這座城市顯著的地理特徵是黃河河床高於城市,這是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而下,攜帶了大量的泥沙,經年積累,河床越來越高,使黃河高於開封城,稱為“懸河”。

一旦決口,位於低窪地帶的城市就會被淹,因此,開封在城市的外線設定了攔河大堤來確保城市不會被淹。這時,開封城內有位推官叫黃澍,想到了一條計策,決黃河淹李自成的農民軍,並上報了當時的巡按嚴雲京,嚴雲京覺得可行,又請示了河南巡撫高名衡。於是,高名衡派人在開封朱家口掘開了黃河大堤。

要說也是天數!這場大水確實淹了李自成的部隊,使部隊損失很大。但就在當天,天降暴雨,伴以狂風,黃河水藉著雨勢、風勢,向開封城倒灌而來,一座攔河大堤根本阻攔不住濤濤黃水。就這樣,開封城被淹,城內一片澤國,啥也沒剩下,好在周王逃了一條命。

那麼,明朝為什麼把決黃河的罪名安在李自成身上呢?答案很簡單,一是推脫責任,二是渲染李自成的兇殘。

後世人一是不瞭解實際情況,二是與統治階級穿一條褲子,哪會替李自成分辨?但是,世上還是有明白人的,吳梅村在《鹿樵紀聞》中所記載的一首讚揚周王的詩中所透露出的資訊證明了這場大水是開封官府自己放的。

全詩如下:

揮金百萬作城防,賊未梟首已自創。天若資生王大統,國當磐石到無疆。

其中,“賊未梟首已自創”一句,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這場大水是開封官府自己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