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巖茶的滋味體系裡,澀最不受人待見,它的地位,甚至還不如苦味

《1》

巖茶的滋味體系裡,澀最不受人待見。

它的地位,甚至還不如苦味。

至少在世人眼裡,良藥苦口,苦能清心,苦能降火,多少還有點用途。

反觀澀味,大家對它沒什麼好印象,清一色都是差評。

酸澀、苦澀、澀麻、澀口……任何帶有“澀”字的茶味評價,十之八九不是好事。

所以,武夷山人在做巖茶時,對待茶葉當中的澀味物質,奉行的原則是——除之而後快!

及時攤晾,薄攤薄晾,確保走水順暢,做青做透,避免葉片內保留過多的“苦澀水”。

等做青結束,挑了梗後,才是正式焙火。

花費心思,竭盡努力地,儘可能讓做出來的巖茶喝起來澀感不明顯,變得更好喝些。

但是,近期聽到個比較奇葩的說法,為巖茶裡的澀味叫屈。

“澀是茶葉當中的本味,巖茶有澀感,說明內質物質豐富,苦澀味重不一定是劣質茶。喝茶時不能冤枉茶湯內的苦澀,反而是要去欣賞它……”

*&……%¥!

別開玩笑了!

我想說,既然對方這麼喜歡“欣賞”茶湯裡的澀感,那麼有句話要送給ta。

喜歡,你就多喝點。

但站在大眾茶味審美的立場看,這樣的觀點,實在是奇葩中的奇葩!

《2》

不是,別搞錯了。

巖茶的本味,從各方觀點看,有活甘清香,有巖骨花香,有色香味醇, 但就是沒有“澀為本味”一說。

同樣的,在其它茶葉裡,包括福鼎白茶、桐木紅茶、雲南普洱等,它們也沒有“澀即是本”的說法。

要明確一點前提,澀味並不受人歡迎,是茶味裡的負面組成。

對於澀味,從正確的喝茶價值觀看,就應該直接鄙視它。

不貶低,反而將澀味捧高為“茶本味”,這一番操作太讓人迷惑。

好比是一個人明明犯了錯,沒被處罰就算了,反倒還得了大紅花嘉獎, 簡直沒天理!

並且,按這樣的理解邏輯,澀麻味,是茶葉本味。

那麼,黴臭味是發黴茶本味,酸醋味是發酸茶本味,焦味是焦炭茶本味……

按存在即合理的和稀泥理論,這類本色呈現的茶,完全是合理的、能喝的。

問題是,將一杯發黴變味的茶遞給你,你敢喝嗎?

從科學依據看,茶葉本身存在3大類可溶於水的茶味物質,分別是:

茶多酚,味澀。

咖啡鹼,味苦。

茶氨酸,滋味鮮甜、清爽。

帶來澀味的多酚類物質,廣泛分佈在各大茶類當中。但不能想當然地理解成,澀味就是茶葉本味。

要知道,在一杯好茶的風味組成元素複雜。澀味與苦味不能過分明顯,而是要能拿出醇厚、鮮爽、香氣落水、回甘生津等滋味優點。

養分含量高,芳香物質含量豐富,各風味物質比例協調,才能呈現組合出一款好茶。

斷章取義地將茶葉內廣泛存在茶多酚等澀味物質,理解成澀味是茶葉本味,根本就是在搞笑。

《3》

這點也是槽點滿滿。

先從推導過程看。什麼樣的巖茶,才會出現明顯的苦澀味?

茶樹種在地勢開闊,周圍沒有遮擋,缺少雲霧滋潤,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的環境下,巖茶的青葉內部容易積累過多的苦澀物質。

最典型的就是那一壟接一壟,整個山包全是光禿禿的,沒有什麼樹,密密麻麻全都種著茶樹的外山茶。

周圍既沒有溪流、也沒有林蔭、更不像正巖產區那樣土壤疏鬆透氣,養分含量高。夏天時茶樹要遭遇暴曬,冬天冷空氣南下,寒流來襲時,還沒有天然的山勢掩體遮蔽。

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產出來的茶,養分物質積累少,苦澀滋味自然會異常凸顯。

茶青鮮葉採下後,講究及時攤晾,及時處理。

以免得,過多的苦澀物質沒能及時伴隨著水分散發,從而大量保留下來。

“苦澀水”沒走乾淨的巖茶,做出來的茶味,始終難以讓人滿意。

正因如此,當巖茶做茶季開始時,從茶青採下到運進廠里加工,每家茶農在運送自家茶青時,分分鐘都在上演著速度與激情!

總結來看,產區不好+工藝不精的巖茶,才容易苦澀味重。

反過來推,道理同樣成立。

苦澀味重的茶,絕不會是好巖茶!

至於說“有澀感證明內在物質積累豐富”,請問,澀味算哪門子的風味組成?

還是那句話,別對著一根棒槌,就當成了針。

別將巖茶的澀味,捧成了寶!

《4》

此類觀點,簡直是胡說八道的登峰造極。

澀是一種很讓人反感的體驗,像是咬了一口生柿子,嘴巴被蟄了一下。

茶湯裡的澀,與順滑清爽相對。

喝到一杯澀口要化不開的茶湯時,讓人如鯁在喉,一點不舒服。要等上好一會,才能緩過來。

試問,這樣的澀味,教人如何接受,如何欣賞?

喝茶這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一種審美、一種享受。

而不是無端端地給味蕾找虐,專門去“審醜”!

但是在茶圈,卻有不少美化“澀感”的說法。

巖茶界裡,對茶湯澀味最成功的一次包裝,可以說非“收斂性”莫屬。

哪怕當你喝到想逃跑,澀麻味強烈時,有些茶商還是面不改色地強行解釋:

“看,這茶的衝勁多足,喝起來多刺激,收斂性多強勁!”

三言兩語,就搬出了“收斂性”這樣王牌,專門為苦澀麻擋雷。

實際上,澀就是澀,它跟收斂性不是同一回事,好嗎?

澀,是一種負面的茶滋味,給人一種甩都甩不掉的感覺。

而收斂性,更像一種欲揚先抑的層次感。

在喝正巖小氣候環境下產出來的水仙、肉桂、鐵羅漢時,時常能感覺到一種薄荷腦般的芳草涼意。

像是夏天突然走進陰涼的地方時,周身毛孔收縮,感到的陣陣涼意。

先是短暫的一驚,然後就是種很舒爽的體驗。

將澀感美化成收斂性,完全就是在故意誤人子弟!

《5》

巖茶有澀感,從茶葉品質上找原因。

要麼是山場環境太差。

要麼是做茶過程有敗筆。

再退一步看,還跟泡茶方法有關。

悶泡太久,蓋碗出湯沒瀝乾,用的水質不對,都有可能導致茶湯滋味變澀。

但不管怎麼看,一杯好喝的巖茶,要儘量去掉明顯的澀味。

不然,喝多了澀味巖茶,反倒教人失去對好茶的正常審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