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匠心】73歲的薛全福,用一手竹編,讓如皋的傳統文化走過五十多年

“一門手藝的消亡,就代表著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消失。”

提到篾匠,估計大多年輕人都沒親眼見過,但說起竹籃、竹簍、簸箕、籮筐等竹器,相信很多人都知曉。

不得不承認,沉澱著時代縮影的傳統竹編技藝,已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們的生活。

我們無法阻擋歲月流轉、時代變遷,或許,關注的人多一些,手藝就能消失得慢一些。

精工細作,一絲不苟

是手藝人對傳統文化的一份承諾

在如皋市長江鎮的劉勝村中有一位薛全福老人,靠著一手竹編技藝,走過了五十多年的歲月。

薛大爺今年已經73歲了,談及竹編仍會露出孩童般純質的笑容。

竹編制品如今沒什麼銷路,薛大爺也不再拿去擺攤賣錢。

一把篾刀,一張小竹椅

是薛大爺日常生活的標配

篾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樣樣得練得紮實。

身體和眼睛是最好的丈量工具,

薛大爺在編制過程中,不會戴護具,即便很多篾薄如刀刃,也從不擔心會劃破手。畢竟幹這行大半輩子了,一切早就熟絡於心了。

以前是工作,現在是愛好

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薛大爺現在很少編筲箕、刷把等生活用具,鄰里家裡夠用就成。

他喜歡在閒暇的時候編“餘祿”,餘祿是以前人們用來裝魚的揹簍,現在很少再用到這個功能了。

薛大爺編的餘祿,大大小小擺了一院子,在村裡成了充滿祝福的小禮物。

現在的竹編制品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大家更愛用方便美觀的塑膠製品。因為市場不好,也沒有年輕人願意吃那份苦頭,學這門手藝。

談到此事,薛大爺露出一絲無奈。“以前的老師傅們都走了,等我也不在了,這個村就再沒有竹編嘍。”

每一個暖陽環抱的午後,在自家的院子裡,坐在小板凳上,剖開一根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