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乾隆時期的黃庭堅後人,寫下一首詩,讀來令人痛徹,讀來令人心酸!

小佛讀了很多唐詩宋詞中離別的作品,然而最令人心中沉痛的反而是清代乾隆時期詩人黃景仁寫的一首詩。

黃景仁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後人,他生於乾隆十四年,乾隆朝是所謂的清代盛世,然而呢?黃景仁自打出生之後,就過著十分困頓的生活,我們從他去世前留下的短短一頁紙《自敘》便可窺見一二:

景仁四歲而孤,鮮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讀……家益貧,出為負米遊……

體羸

疲役……貧病漂泊……

據說他去世的時候,連隨身的衣物都已經典當完了,就剩下一些稿紙,淒涼無比,那一年,他只有34歲。

黃景仁在祖母、母親的支援下才得以讀書識字,曾經多次想要透過參加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

“五應江南,三應順天府”,

卻一次都沒有如願。多年除了考試,黃景仁的才學所能換取的僅僅是透過教授學生果腹或者給官員做幕僚而已。

1771年,黃景仁23歲,受太平知府沈業富的邀請,黃景仁離家前往太平府做沈業富的幕賓。這年春天,黃景仁離家,離家時,看著送他出門的母親與妻子,感由心生的他寫了《別老母》與《別內》,而讓小佛唏噓不已的正是《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這次離家的情景恐怕是黃景仁終身難忘的,小佛每次誦讀,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出一幕親人離別的場景。

黃景仁掀起門簾,拜別母親離家,過了那座橋去謀生計,然而,腳沉重的邁不開步子,一步三回頭,不忍離開年邁的母親而去,由此生出了萬般感慨。平時天天在家看著母親,不覺得母親的頭髮有多白,這時卻是那樣的刺眼,母親真的老了,哭幹淚水的母親正巴巴地望著自己,眼神中透著對兒子獨自遠行的擔憂。黃景仁對母親離別的不捨其實全都從前兩句詩中表現出來。

繼續離家路,依舊時不時回頭,越走越遠,已經看不清母親的五官與神態,所能見到的只是母親的輪廓,老母厭厭地依靠著木棍做的柴門,夜色漸晚,風雪漸大,老母靠著門越緊,一切竟然那樣的慘然。

全詩最後一句是黃景仁離別母親的肺腑之言,也是點睛之筆,更是字字沉痛讓人不忍讀:自己將年邁的母親留在寒冷的風雪中,實在是於心不忍,這也不是身為人子應該做得事啊!自己不能在家中侍奉老母,反而增加老母的憂愁,這樣的兒子豈不是沒有更好!

漢代無名氏《為焦仲卿妻作》詩:“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在古代,離別是人生一大憾事,交通不便,醫療條件不好,每一次前往遠方,與親人朋友分別,誰都不能說這是最後一次見面,太多人客死他鄉,太多人等不到親人回家已經在貧病中故去。一別成永訣,一點也不奇怪。黃景仁是十分清楚的。

從小在母親的支撐下才得以存活,詩中的沉重更是比常人更深,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離家,痛苦自然也是深入骨髓。

參考資料:《兩當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