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武則天為什麼能在唐朝建立48年,卻能在歷史上保持了近百年的統治?

公元683年,唐弘道元年,五十六歲的唐高宗李治駕崩,他臨終前頒佈了一份遺詔,裡面有這麼一條內容:‘’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這條內容帶來的影響和後果是巨大的,它賦予了武則天在重大事務上幾乎是無限制的權力,最重要的是它沒有時間限制,也就是說,不管繼任皇帝年紀多大,只要武則天還活著,這份權力就有效。

這或許是一種無奈,因為在唐高宗執政的中晚期,武則天實際上在權力分配上已經和他平起平坐了,朝堂上也只有兩黨,皇帝黨和皇后黨,沒有武則天的支援,繼任的唐中宗李顯恐怕當不好皇帝,所以李治的遺詔算是一種妥協。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很簡單了,武則天憑藉遺詔賦予自己的權力,輕易地將兩個兒子玩弄於鼓掌之間,直至廢唐立周。

武則天能成為歷史上合法的獨一無二的女皇帝,唐高宗的功勞是很大的,活著的時候讓她參與朝政,和自己並列‘’二聖‘’,死的時候還授予她最高決策權,武則天的成功有她自己的努力和手段高超的原因,但唐高宗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主因。不過,武則天因此而創立的武周這個朝代夾在唐朝的中間,讓一眾男人感覺到很尷尬。

武則天改元稱帝是唯一,也是終止,‘’牝雞司晨‘’在男權政治社會可是不吉利的象徵,也把封建社會的政治主導者們的臉皮扒得一乾二淨,國人善於總結,雖然在之後的朝代中也有因為皇帝年幼繼位,避免不了需要太后出來撐腰的情況,但後世的幾朝皇帝們卻吸取了唐高宗李治的教訓,在遺詔中都打好了伏筆,本文就聊聊這些遺詔以及其中內容表達的含義。

宋朝認可皇太后垂簾輔政,但明確的在遺詔中予以相應的限制

宋朝在歷史上所有的朝代中是皇太后垂簾輔政次數最多的朝代,兩宋加起來有過多達八位太后被允許垂簾輔政,不過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形勢所迫,比如宋英宗是成年皇帝,但繼位後突發疾病,因此大臣們懇請當時的曹太后(宋仁宗皇后)出來垂簾,暫理朝政,還有兩宋更迭之際的孟太后(宋哲宗廢后)、南宋滅亡時的謝太皇太后(宋理宗皇后)等,都是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就是新君年幼,前任皇帝特意安排太后垂簾輔政,這種情況在北宋時期出現過三次,分別是宋真宗臨終前安排劉太后輔政,宋神宗臨終前安排高太皇太后輔政,宋哲宗臨終前安排向太后輔政,並分別釋出了三份遺詔,但這些皇帝都吸取了武則天篡位的教訓:‘’唐氏政衰,或母后專制,或妃主擅朝,樹恩私黨‘’,對輔政太后的權力制約和交接時間都做了安排。

宋真宗頒佈《乾興遺詔》,宋仁宗繼位,皇太后劉娥輔政

可於柩前即皇帝位。然念方在沖年,適臨庶務,保茲皇緒,屬於母儀。宜尊皇后為皇太后,淑妃為皇太妃,軍國事權兼取皇太后處分。必能只荷慶靈。奉若成憲。撫重熙之運,副率土之心。更賴佑佐宗工,文武列闢,輔其不逮。

宋真宗駕崩時的情況和唐高宗時的差不多,皇后劉娥在宋真宗晚年一直在幫助他理政,在權力上已經幾乎和宋真宗並立,唐高宗曾因武則天權力過大產生廢后的心思,被武則天揭破後推出上官儀做替罪羊,上官儀被殺,宋真宗也曾想剝奪劉娥的權力,被發覺後推出名相寇準做替罪羊,寇準的下場好一點,宋朝不殺士大夫,因此只是貶官到外地。

宋真宗晚年已經離不開劉娥的輔助,他駕崩時,繼位的宋仁宗趙禎才13歲,因此遺詔安排有著豐富理政經驗的劉娥輔政,但他也做了相應的限制,在說明皇太后劉娥可以處理軍國重事的前面,寫出了為什麼這麼做的緣由,即‘’然念方在沖年‘’,也就是說,這是因為皇帝沒有成年,暫時讓劉娥輔政,等到皇帝到親政的年紀了,劉娥必須把權力還回去。

權力送出去再拿回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新皇帝趙禎沒有一點經驗,很容易被劉娥架空,所以宋真宗又安排了監督和辦理這事的人,是一整個群體,即文官集團:‘’更賴佑佐宗工,文武列闢,輔其不逮‘’,這就相當於在法理上有了雙保險,規定劉娥只是暫時輔政,還有整個文官集團在後面監督,這樣,把可能出現的劉娥效仿武則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這份遺詔還是相當有效果的,劉娥也是唐以後權力最接近武則天的輔政太后,可她生活在宋朝,和唐朝的貴族政治不同,貴族政治是分散的貴族小集體集合起來擁戴皇族,各個貴族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誰給的條件好就支援誰,很容易造成貴族集體互相之間的分崩離析,可宋朝計程車大夫們在面對皇權和制度的維護上,態度和步伐是絕對一致的。

劉娥多次試探文官們對於武則天的看法,在宋仁宗成年後也沒有將權力交出去的心思,或許心裡很矛盾,想學習武則天的想法也多少有那麼一點,但她的一系列試圖改變和越制的行為全被文官們給抵制了回去。劉娥和宋仁宗出行,她想讓自己的鑾駕走在皇帝前面,宰相魯宗道馬上跳出來警告她:‘’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嫁從夫,夫歿從子‘’,劉娥只好‘’命輦後乘輿‘’。

魯宗道還在劉娥詢問他對於武則天的態度時直接表示:‘’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相當於直接告訴劉娥,你就別想這歪心思了。宋仁宗成年後,文武百官更是前赴後繼的上書要求劉娥還政給皇帝,寧國軍節度使李遵勖、後殿中丞滕宗諒、秘閣校理范仲淹等都曾對劉娥當面提出要求或上奏章讓她還政,這要是放在武則天時期,多少人都不夠武則天殺的。

好在是宋朝,劉娥對此也是毫無辦法,最多也就是貶官而已,對文官集團來說,這種懲罰基本上就是隔靴搔癢,有宋真宗遺詔的規定,他們也是依法理辦事。在所有官員的監督下,劉娥雖然一直到死都沒有將權力歸還給宋仁宗,但也無法更進一步,甚至於臨死前想身穿龍袍下葬,也只能拉著仁宗的手以示懇求,最終也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宋神宗頒佈《元豐遺詔》,宋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滔滔輔政

於柩前即皇帝位。然念方在沖年,庶務至廣,保茲皇緒,實系母儀。皇太后聖哲淵深,慈仁惻隱,輔佐先帝,擁佑朕躬,識達幾微,聞於四海。宜尊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應軍國事,並太皇太后權同處分.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施行。如向來典禮.有所闕失,命有司更加討論。

宋神宗駕崩時,繼位的宋哲宗趙煦只有9歲,也不得不安排一位輔政的太后,宋神宗安排的是他的母親,宋英宗皇后高滔滔輔政。在遺詔中,宋神宗延續了宋真宗的限制設定,‘’然念方在沖年‘’以及‘’如向來典禮.有所闕失,命有司更加討論‘’,並且還補充進了劉娥的事例‘’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施行‘’,有了前面的經驗,官員們自然知道該怎麼辦。

而且宋神宗遺詔中的‘’有所闕失,命有司更加討論‘’是更進一步的限制了輔政太后的權力,這種限定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的,宋神宗時期正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時期,宋神宗是個變法派,而他支援的變法卻讓朝堂上出現了新法和舊法之爭,也出現了相應的兩黨,‘’新黨‘’和‘’舊黨‘’,為了變法能持續下去,所以宋神宗在遺詔中加了限制。

可讓宋神宗料不到的是,高滔滔是支援舊法的,她在宋神宗執政時期因為沒有執政權力,所以並沒有明顯的表達出自己對於變法的態度,等到宋神宗死後,高滔滔開始做主了,就毫不猶豫地召集‘’舊黨‘’並委以重任,盡廢新法,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宋神宗遺詔和高滔滔的支援下實行自己的主張。

不過還好,宋神宗的遺詔雖然送上去一個保守派領頭羊,但畢竟還有皇帝成年後還政的限定,高滔滔也恰好在宋哲宗成年時去世,得以親政的宋哲宗也避免了和太皇太后高滔滔起衝突,因為宋哲宗崇拜的是父親宋神宗,他支援的是新法,也是在他執政時期,又全面恢復新法,打擊保守派,甚至有些矯枉過正,導致北宋朝堂的進一步撕裂,這就是後話了。

宋哲宗遺詔《元符遺制》,宋徽宗繼位,皇太后向氏輔政

皇弟端王佶,先帝之子,而朕之愛弟也。仁孝恭儉,聞於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前人之光。可於柩前即皇帝位。皇太后、皇太妃,保佑朕躬,恩德至厚。凡在禮數,其議所以增崇,以稱朕欲報無已之意。方嗣君踐祚之初,應軍國事請皇太后權同處分。

宋哲宗的遺詔有些特殊,因為他不是宋哲宗寫的,他死得比較突然,沒來得及留下遺詔,所以這一份叫做遺制,是在宋哲宗突然駕崩後,向太后和朝臣們先爭論出新皇帝,然後才代寫出來的遺詔。宋哲宗死的時候24歲,很年輕,雖然還沒有兒子,可也沒著急,所以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向太后和宰相章惇經過激勵鬥爭後才選出來繼承皇位的人選。

繼承宋哲宗皇位的就是後來在靖康之變中被金國俘虜的藝術皇帝宋徽宗,他當時已經成年,但他是皇帝的兄弟,宋哲宗沒準備讓他做皇帝,也就沒有按照皇位繼承人的要求來培養,現在突然成了皇帝,肯定沒經驗,所以為了讓他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大臣們以‘’方嗣君踐祚之初‘’的理由安排了向太后輔政。

這也算是限定了條件,即宋徽宗學會做皇帝了,向太后就還政,實際上向太后也就輔政了幾個月,宋徽宗繼位時畢竟已經是成年人,接受起來很快,向太后也無意政治,只不過她是保守派,在短暫的輔政時間內,把宋哲宗時期提拔的大部分‘’新黨‘’又都趕出了朝堂,北宋也是被這麼反覆的折騰搞得元氣大傷,宋徽宗時期就亡了國。

北宋時期的這幾份授予皇太后輔政權力的遺詔全部吸取了唐朝的教訓,除了說明是皇帝年幼的原因外,在所有的‘’請太后處分軍國重事‘’的權力授予上全部加上了一個‘’權‘’字,反覆說明這個事情只是暫時的,再加上強大的官僚集團的監督和制約,所以,雖然多次出現太后輔政的情況,也有太后不願意放棄權力,但總算是沒有出現新的武則天。

明宣宗朱瞻基頒佈明朝唯一的一份太后輔政遺詔,強調群臣要效忠的是皇帝

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

整個明朝近三百年,只出現過一次安排太后輔政的情況,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正在熱播中的歷史大劇《大明風華》中的男主角明宣宗朱瞻基。他駕崩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所以他安排了母親張太后(明英宗繼位後稱太皇太后)和妻子孫皇后(明英宗繼位後稱皇太后)輔政,也好在有這份遺詔,在傳言有人要立長君,即他的弟弟襄王繼承皇位時,受命輔政的張太后站出來阻止了事態的發展: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

明宣宗的遺詔給兒子安排了兩位輔政太后,可他也限定了條件,讓文武百官明白效忠和輔助的到底是誰,即‘’效忠嗣君,毋忝朝命‘’,還規定了別亂改祖制‘’毋作聰明,以亂舊章‘’,也給兩位輔政太后指明瞭文武百官是監督者,實際執行過程中,因為張太皇太后的存在,孫太后是沒什麼存在感的,等到張太皇太后死去,明英宗也成年了,當然,明英宗後來亂折騰就不能怪明宣宗了。

明朝在這之後還出現過一位幼年繼位的皇帝,即10歲繼位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但他的父親明穆宗朱載坖在遺詔中沒有安排太后輔政,而是讓內閣大臣和司禮監秉筆太監一同輔政:‘’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雖然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在張居正的配合下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力,但到底不是輔政太后。

清朝皇帝的遺詔中只有大臣輔政,無太后輔政

清朝也出現過多次幼君繼位的情況,入關後的十位皇帝有一半都是幼年繼位,分別是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和宣統,但清朝的規矩也是最嚴的,不但終清朝一朝沒有宦官干政的情況出現,在輔佐幼君的人選安排上,也都把太后摒除在外,即使是在晚晴掌握權力長達半個世紀,相當於女皇帝的慈禧太后,在公開的遺詔上也是沒有任何權力授予的。

順治的繼位是沒有遺詔授予的,他的父親皇太極死的無聲無息,沒有留下任何安排,6歲的順治皇帝是八旗內部經過激烈紛爭和妥協後的產物,而輔佐年幼的他執政的是兩位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順治之後是8歲的康熙繼位,順治臨終前的遺詔給他安排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顧命大臣。

順治的遺詔也規定了顧命大臣是‘’保翊衝主‘’,等到皇帝親政了,顧命大臣就交權,順治的母親,影視劇里耳熟能詳的孝莊皇太后在順治和康熙繼位的初期是沒有任何輔政權力的,她存在的意義就是照顧兩位皇帝長大後親政(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在他繼位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影視劇裡面描述的孝莊參與各種政治鬥爭都是虛構的。

康熙之後一直到咸豐皇帝駕崩時才涉及到皇太后,咸豐的遺詔裡面也是安排的輔政大臣:‘’召見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軍機大臣、令其承寫硃諭。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並命該王大臣等、盡心輔弼。贊襄政務‘’,只不過咸豐擔心顧命大臣欺負兒子,私底下做了安排,分別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同治皇帝‘’同道堂‘’印章,讓他們可以干涉聖旨的頒佈。

但同治皇帝年幼,他的印章就歸未來的慈禧太后保管和使用,這也給了慈禧機會和野心,慈禧後來是聯合不服顧命八大臣的恭親王透過政變手段奪得的權力,而不是咸豐皇帝授予,嚴格來說,慈禧算是亂政。同治皇帝駕崩時,頒佈的遺詔中同樣將母親慈禧太后摒除在外,雖然有‘’茲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這樣的話,但在輔政安排上,是沒有慈禧太后的:

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特諭。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欽承付託。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並孝養兩宮皇太后。仰慰慈懷。兼願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

當然,已經有過十幾年掌權經驗的慈禧是不需要遺詔認同的,她早就獲得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她的權力是自己爭取到手的,也是連續幾代幼君繼位的形勢賦予的,是有著一定的時代特色的。清朝的最後一份遺詔是光緒皇帝的遺詔,這份遺詔是偽詔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在遺詔中,同樣沒有光緒的皇后、隆裕皇太后輔政的說法,真正被賦予輔政權力的是宣統的生父攝政王載灃,隆裕輔政宣統是群臣要求的。

清朝雖然有多達五位皇帝幼年登基,也出現過兩位太后輔政的情況,但從清朝的祖制上來說是不允許的,包括同治在內,即便是知道母親慈禧太后掌握著權力,但在遺詔上是絕不可能出現太后輔政字樣的,私下的變通可以,規矩就是規矩,清朝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是,但在制度的遵守上,還是值得肯定的,雖然規定的制度未必是好制度。

整個包括唐朝武則天之後的各朝代幼君繼位時的遺詔情況基本上寫完了,人有旦夕禍福,皇帝也是一樣,所以幼君繼位是避免不了的情況,武則天連成年兒子繼位後都能顛覆,所以後來的皇帝們高度警惕,在遺詔中做出了各種限制,作用也是顯著的,至少在武則天之後,即便是劉娥和慈禧這樣強勢的太后,也沒有哪一位敢仿效武則天稱帝。

備註:元朝曾出現過連續輔政兩位幼君的皇太后,即元文宗皇后弘吉剌·卜答失裡,元文宗死後,弘吉剌·卜答失裡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元寧宗繼位,幾個月後,元寧宗去世,她又立13歲的元惠宗(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繼位,兩次臨朝稱制,她也沒有遺詔授予輔政權力,並且在元惠宗親政後被剝奪尊號賜死,故沒有寫進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