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春秋時期的一場驚天動地的事件,周威烈王派使者去朝見周威烈王姬午

眾所周知,我國的大一統局面是從秦朝統一六國開始的,而在此之前,有春秋五霸,也有戰國七雄,周天子治下的諸侯們攻伐不斷,小國的滅亡和大國的興盛很尋常。

但到了公元前403年,發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派使者去朝見周威烈王姬午,要求把他們分封為諸侯。

這時候晉烈公姬止還在位,但實權掌握在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等三家手中,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實際的地位,而是要明確的身份了。

周威烈王對三家的要求沒有立即表態,他感到很燙手,其他諸侯國也在打探訊息,因為這是破天荒的舉動。

應該說,從周幽王姬宮涅、周厲王姬胡等無道君王開始,周朝的統治就出現了危機,強大的諸侯國開始對小國下手,諸侯國內計程車大夫也頻頻干預朝政,周王無力阻止。

但作為天下的統治者,周王的權威還是得到了維護,悅史君可以舉兩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晉文公姬重耳是春秋時期的著名霸主,他把晉國實力提升的同時,也為周朝立下了大功。

於是,晉文公向周襄王提出一個請求,想讓對方允許自己死後享用周王室的隧葬禮制,周襄王直接就拒絕了:“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

晉文公是周襄王的遠房叔父,周襄王認為,天下沒有兩個天子,如果晉文公有其他想法,自己也有地可以隨心所欲,不需要請示。

晉文公當時是中原說一不二的存在,周襄王統治的地盤只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但晉文公聽了周襄王的話還是感到害怕,最終也沒有做出違反禮制的事情。

晉國三大夫不僅無視國君,瓜分了大部分晉國領土,還要求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簡直就是倒打一耙。

周威烈王的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也在考慮範圍內,他給予晉國三大夫諸侯之位,沒有反駁更沒有討伐。

此後,諸侯國內部和之間的爭鬥更加激烈,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周天子更是名譽掃地,因為他自己破壞了原則,三家分晉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開端。司馬光認為,晉國三大夫的咄咄逼人,不是周威烈王冊封他們的理由,因為他們沒有自立為諸侯,說明內心還是有所顧忌,如果周天子能夠把握住原則,周朝也就不會亂得那麼徹底了。

晉、楚兩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大諸侯,兩國長期平分霸權。整體而言,晉國又要稍微佔據上風,而戰國時期亦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標誌。以整體而言,戰國七雄,晉國就佔據了三位。同樣脫胎於晉國的戰國三雄,魏國在戰國前期強盛,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徐、楚、吳、越等國,雖稱王較早,但長期被視為蠻夷而排斥在外)。而趙國在戰國後期崛起,軍力甚為強大,也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軍事抗衡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卻乏善可陳。

首先,晉國韓氏相比趙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資歷淺,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晉文公起,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便軍政一統),而被稱為六卿(有時也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在晉國曆史上曾活躍過很多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而六卿職位也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因而這些家族可被統稱為“六卿家族”。

趙氏、魏氏的發展,幾乎同步,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駕車),畢萬為右(車右,護衛),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趙衰與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於外,因而,趙、魏家族得以擠入“六卿”家族之列。趙氏至趙衰之子趙盾為執政,權傾一時,然而族大多怨,趙氏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使趙氏再興,然而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的地位漸與六卿持平。魏氏的發展雖相對於趙氏要緩慢一些,但較為平順,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因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開始顯赫。

而晉國韓氏的起步,卻要晚得多。晉國韓氏為晉國宗室的別支,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被封於韓原,其子孫便以韓為氏。韓氏曾依附於趙氏(韓厥曾為趙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晉悼公時期),韓厥才始為晉國正卿(執政、中軍將)。故而,韓氏的資歷與勢力遠不如趙、魏,而至三家分晉時,韓國的地盤也最少。

再則,韓國的地盤,錯於強國之間,缺乏發展空間。韓國地處中原之核心,而為魏、趙、楚、秦等強國從外部包圍,其只有一個鄭國可供吞併,而沒有向外發展的空間。故而,韓國只有勤練內功,加強防衛的力量。史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的軍事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然而,韓國終究弱小,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國土漸為秦國所蠶食,也成為了最先被滅亡的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