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是怎麼解決人們吃豬肉這個問題的?

皇帝的姓氏必須避諱,明朝是怎麼解決人們吃豬肉這個難題的?

在看古代劇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避名諱,例如皇帝登基後,皇帝都是要改名的,不然怎麼一個朝代滅亡了就有另一個的朝代,如果有相同字眼的人必須改名,不得與皇帝同名。因此,在古代人與人之間都不會直接叫人的名字,直接叫人的名字是一種不尊重的體現。連百姓都這麼注重名字的稱號,那皇帝就更不用說了,皇帝在當時本來就是至高無上的了,因此避諱皇帝的名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連發音都不能相同。

皇帝的名字跟日常用的詞是不接近的,因此就算避諱起來也是很麻煩的事情。但有個朝代的皇帝名避諱起來就有點難搞了,那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個“朱”字,相信不少的人都聯想到一種動物,那就是“豬”,這兩個都是同音的字,確實很讓人頭痛,其他的朝代皇帝都是劉、趙、宋之類的字眼,而朱元璋的姓尷尬了。皇帝的姓氏必須避諱,明朝是怎麼解決人們吃豬肉這個難題的?

遇到這種情況,那當時的他們是怎麼避免的呢?難道從此都不說“豬”這個字嗎?“豬”這麼普遍自然不可能不叫的,只是換了一種稱號而已。再加上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耕地犁地的農作,而負責勞動的就是牛。因此在那年代的百姓都是很少吃牛肉的,屠宰牛是犯法的事情,沒有牛這足夠的勞動力就沒有糧食。不能吃牛,那就只能吃豬肉了,肉的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那麼豬肉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朱元璋稱帝之後,可就為難了百姓,買個豬肉也不會直接的叫出來只能打暗語,連賣豬肉的人也很難做事,這對生活來說是多麼不方便啊!

為了能讓大家方便起來,就把“豬”這個字代替成豚。在古代豚並不是海豚的意思,單單指豬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彘,彘也是指代豬,指的是大豬,因此豚指小豬,彘指大豬,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看到雞豚狗彘這個說法。這不僅僅避開了與皇帝同音的字眼,同時不用再擔驚受怕的不敢叫豬。

可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在朱元璋上位時,百姓都不敢吃豬肉,因此有位殺豬的屠夫不僅接不到生意,而且還生活的非常窮困,連過年的春聯都買不起來貼。而朱元璋剛好出市看訪,見屠夫沒有貼對聯,就此感到很好奇,就大概瞭解了一下,朱元璋沒有生氣而是立馬親自寫上一副對聯送給了這位屠夫,可見這位皇帝對這些並不避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