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為何被評為文化大師?餘秋雨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縱觀我國文學發展歷史,民國時期絕對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動盪的時局湧現了魯迅、老舍、張愛玲等一批文學大家,他們的作品歷經時間的洗禮,如今仍然是封神之作。

在當代,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文學方面產生的巨匠已經極為稀有,易中天、余光中、餘秋雨等人扛起了當代文學的大旗,其中以獨創文化大散文流派的餘秋雨,創作了大量對當代散文的發展具有開拓創新的作品。

他的《文化苦旅》一經面世,在書荒的時代立刻引發了流行浪潮,一時間他也被評為文化大師。但隨著人紅是非多的鐵定規律,餘秋雨為何被同行人排斥?又引得著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公開批評他虛偽至極呢?

年少有為一路開掛

餘秋雨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專業,經歷過文革的洗禮,被迫停學下鄉接受勞動改造的餘秋雨深知學習的重要性。

在動亂結束返校復課後,他積極吸取專業知識,大量閱讀歷史文獻,廣泛撰寫專業文章,最終因為成績優異而被留校任教,並在之後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92年,奉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餘秋雨為了追尋文學發展,暫時放下如火如荼的教育事業,轉身投入大好河山尋找文化之根,他開始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重要遺址。以旅遊傳記的形式寫出了遠近聞名的《文化苦旅》。

全書以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四部分展開文學思考,以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在當年該書最終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以及臺灣最佳讀書獎等殊榮。

隨著《文化苦旅》的成功出版,餘秋雨借東風又出版了《山居筆記》以及《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旅行散文書籍。因為其文筆伴隨著旅程這種新穎的文學創作風格在當時很稀有,所以這股“餘秋雨”熱一直持續很多年,

此外在專業書籍的撰寫上,餘秋雨也貢獻了很多名作,例如《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中國戲劇史》等。

其中,《藝術創造論》以散文化的語言在闡述了關於藝術創造中的學術問題。而餘秋雨本人在當年也被香港浸會大學聘請為“健全人格教育工程”的“奠基教授”。

近幾年,年已古稀的餘秋雨也一直在文學方面低調努力,出版了《餘秋雨散文》、《泥步修行》、《雨夜短文》、《中國文化課》等大量書籍,並與新式社交媒體相聯絡,利用音訊向廣大聽友梳理中國文化脈搏,可謂人老心不老,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

自古人紅是非多

餘秋雨作為當代文學大家,接受過系統的文學教育,其專業水準一直處於當代領先位置。而其文學作品也因為風格獨特,貼近文化而廣受好評。

但伴隨著餘秋雨成名的,還有數不盡的個人評判。

原來餘秋雨自《文化苦旅》出版之後,既想文學事業得意,又想情場得意,為了所謂的真愛,他拋棄了曾經同患難的原配妻子李紅,轉而給另一個女人馬蘭寫情書,後被妻子發現毅然離婚,最終娶得嬌妻回家。

這件婚內出軌事件在當時引發了大量的非議,多數人都認為個人私生活一團糟的餘秋雨,其文學作品真是發自內心寫出的嗎?

2008年,汶川遭遇大地震,餘秋雨當時對外宣佈捐款二十萬給災區,但隨後又被媒體曝出中國紅十字會捐款名單上沒有餘秋雨的名字,雖然之後紅十字會方面宣傳餘秋雨所捐善款主要用於圖書館建設以及購買圖書,但還是不足以服眾。

人言可畏,餘秋雨從此身上揹負著一個“詐捐門”事件。而且在汶川地震後,他還撰寫了一篇名為《含淚勸告請願災民》的文章,站在官僚主義的立場與受災群眾展開說教。

網友在讀罷此文後以“餘眼淚”諷刺他喪失了基本的功德,並批評他是一個極盡虛偽的知名人士,有失文化人的體面。

因為婚內出軌以及詐捐門,作家同行紛紛指責餘秋雨人品欠佳,易中天曾說:“騙老百姓是傻瓜,他就是天下第一大傻瓜”,公眾也因此從“餘秋雨”熱度中逐漸清醒,以辯證的角度看待這位當代文學大家。

隨著近幾年爭議越來越多,年歲已高的餘秋雨也很少迴應傳聞,轉而投入了專業及文學寫作當中,遠離了這些爭議與議論。

最愛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作為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在跌宕起伏的一生裡,從來都是樂觀看待人生,其文學作品也多是積極向上,給人鼓勵的影響。

而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念也是餘秋雨所欣賞的,他直言最喜歡蘇東坡的作品,喜歡作品的開朗豁達。因此,面對出名之後隨之而來的批評與誹謗,餘秋雨從來沒有做出過多評判,而多是以低調心態專注於文學創作。這種淡然處之,樂觀灑脫的個性還是值得學習的。

小結:

餘秋雨作為當代文學大家,其文學造詣來自於紮實的基本功底,其散文水平在當代被余光中評為: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其成名作品多是伴隨旅程而作,在尋根文化之旅中思考人生與文化靈魂。

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人創作風格值得後輩欣賞及學習。當然其婚內出軌以及詐捐門事件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汙點,也成為了同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人無完人,作為普通讀者我們還是要以辯證的視角看待餘秋雨的為人以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