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軾《李太白仙詩卷》是什麼樣的?蘇軾《李太白仙詩卷》的書法特點

蘇軾《李太白仙詩卷》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這件蘇軾58歲時所作的中國書壇不朽名作雖不及《寒食詩帖》名氣大,但其精湛的技法、飄逸的神采以及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絲毫也不亞於蘇軾其他名帖。

《李太白仙詩卷》是詩情、書情的完美結合。透過此帖所散發的空靈、逍遙、信手揮灑的藝術氣息,我們可以體會到蘇軾此時的精神自由和書法意境。這種心態與之前《寒食帖》所表現的人生態度不同,彼時被貶黃州三年,“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哀怨無奈躍然紙上。

蘇軾的學書思想觀其一生以儒家為主,但又受道家、佛家影響頗深,道家思想在東坡身上的融會貫通,我們透過此帖便可窺豹一斑。蘇軾得意門生秦觀曾言:“蘇氏之道,最深於生命自得之際。”這說明蘇軾一直以“性命之學”道學為處世的行為準則,對道的深刻領悟就是他的人生哲學。

縱觀蘇軾《李太白仙詩卷》,第一、二行平鋪直敘,表達委婉舒緩。三、四行層層遞進,稍有起伏,節奏韻律明顯。“尋絲得雙鯉”之“雙鯉”二字輕靈與厚重對比強烈,“逸勢如飛翔”之“飛”適時誇張,“奧義不可量”之“不”與“可”二字小與大、輕與重對比強烈。“可”雖然是獨體字卻一反常態,寫的厚重飽滿。

第二首由“奄見仙人房”開始,如《寒食詩帖》之“春江欲入戶”一樣,一行為一篇之綱:字型橫向取勢,左右撐開,線條由優雅變得厚重,字距縮緊、行距加密。如果字距不緊勢必行氣鬆散、氣息不貫通,這也是蘇軾在章法處理上的獨特之處。在這一部分字與字之間連帶增多,這在蘇軾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見的,看似有意安排卻為無意於佳,耐人尋味。

書至“青松靄朝霞,縹緲山下村”信手揮寫,左右擺動,筆勢起伏,進入無法之法的詩仙境界,整幅作品瀰漫著濃濃的文人書卷氣息和晉唐文人風度,由此可見,蘇軾對“二王”、楊風子、顏真卿、李北海等前人結體、章法、氣韻均有深刻領悟,取捨得當方能信手拈來,再現經典。

透過對此帖的臨習,後學者可汲取很多創作營養:字形結構的誇張變形、大小對比;行與行的矛盾設計及處理;行氣的從容表現及章法的文人氣息等。

東坡之後,追其書風者不勝列舉,宋四家中黃庭堅書法便受其影響很大,史上有“蘇黃”之稱。後世的趙孟、董其昌、吳寬、劉墉、張之洞等均得其書法風神。當代的趙樸初先生也以一手形神兼備的蘇字名世。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正如《寒食詩帖》一樣,《李太白仙詩卷》部分結字不太注重技法,可以說相對比較簡單直白,但正是這種無法之法所表達的藝術感覺,才能把他書法表現的精神追求和直追晉唐的文人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書學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也是每個後學者都應該細細品味的。

毋庸置疑,蘇東坡是後世很多文人的精神偶像。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曾舉辦“蘇軾主題書畫展”,歷時兩個月仍一票難求,臨近撤展時參觀者仍摩肩接踵,可見東坡在後世每個追隨者心中的位置。

寄情經典,取法蘇軾法帖既要取形,更重要的是舍形取神,真正領悟法帖內涵,透過書法語言去體味他要表現的人生哲學和精神追求,透過追其學養,用博大精深的文化活水去滋養文心、以文載道,從更深層角度去理解、走進蘇軾這位千古風流人物……

文:張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