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人物】餘秋雨與于丹:三大境界的對決,誰是你心中的no. 1?

三大境界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餘秋雨和于丹兩者都曾是集大成者,也是通過了三大境界考驗的學者,雖然他們的領域不屬於同一類,但他們的出現也都引起了一陣文學浪潮,風靡一時的他們,現如今卻杳無音訊,亦或者是聲名狼藉,那麼餘秋雨和于丹跌落“神壇”有何相似之處?原因又有何為?

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慈溪市的餘秋雨,是當代優秀的文學家、散文大家和戲劇教育家,也是當代最暢銷的經典作家。於1966年在上海戲劇學院畢業。還在80年代出版的文學著作,獲得了全國優秀教材的一等獎。

1985年成為一箇中國著名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文化部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從90年代末期開始,一邊用實際行動對中華文化進行探索研究,一邊受邀到一流大學進行演講。

近幾年,又被各個頂尖機構授予各種榮譽稱號,並在上海建立“餘秋雨工作室”,專門用來研究散文和藝術等學術理論。餘秋雨運用其極厚的歷史功底和文化水平,編撰了多冊膾炙人口的散文著作。

他的《霜冷長河》、《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在長期居於暢銷前列,也被國際公認為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餘秋雨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深受各個讀者的喜愛,好評如潮。

寫這一部散文集的初衷,源於一個美國的老教授對其激發的一種渴望想要重新認識祖國大地,並對中華文化作出了進一步的瞭解和探索。同時在其中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強烈的解放心靈的願望和想要對中華文化做出貢獻的一種寄託。

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散文集,更大的程度上對散文領域拓寬了範圍。以往的散文較為刻板,僅僅是在一方面進行了闡述,內容乾癟,讀起來生硬無比。

而餘秋雨的散文,融入了文化、思想、風俗等方面,使散文讀起來更為豐滿,不至於澆滅讀者的興趣,反而使其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在臺灣地區,更是掀起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風潮。

然而好景不長,人們對餘秋雨的評價開始一落千丈。他們討伐的物件並非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人品。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在最初顯現的時候人物設定已經定型了,作為一箇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在出名了以後就傳出了家庭破裂離婚的訊息,不免為其貼上了一個忘恩負義的標籤;

而後2008年就地震一事,餘秋雨的《含淚勸告請願災民》一書引起了波瀾,有人應聲支援,認為餘老師的想法著眼於大局,應該提倡;更大的呼聲竟是對餘秋雨人品的質問,甚至開始猜測其作品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現實,而非探索中華文化;

再者就是“詐捐門”事件的發生,儘管有人出面作證和自己的極力強調,依然抵不上紅十字會的一份名單……不得不說,人紅是非多,站在風口浪尖的人物,還得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1965年出生在北京的于丹,自小就在家庭的薰陶和支援下,努力學習,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還拿到了博士學位,曾任職北師大教授,還是中共十八大的代表人物。

“一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果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於于丹在《論語》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補充了央視百家講壇的缺口。她在“百家講壇”的講座“《論語》心得”的播出後深得人心,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被人們稱為“國學大師”。

《論語》對於大眾來說,有些說法艱難晦澀,在於丹的解說下,妙趣橫生,能夠被大眾很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每次的講座,都能夠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想當然地被錄取為正式的講師,此時的她風生水起。由於她能力超群,獲得了大眾乃至文化界的關注,被稱為“文化偶像”。

一路順風順水的于丹,不止在央視露臉,在各個娛樂電視臺中也出現了她的身影,由於時間被各種應酬分割,在學術上的研究開始走向下坡路甚至止步不前。

久而久之,她的演講成分就像兌過水的酒,失去了韻味。人們對她的演講期望值越來越低,直至大眾將其演講內容稱為“毒雞湯”。

“文化快餐”的評價對於丹起了一定的效果,開始慢慢地收斂自己,繼續進行學術上的研究。沒想到,正是這一研究又引起了軒然大波,九個字毀了自己的前程。

原來她將“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中的“女子”翻譯限定為女性,這一謬論,被讀者們發現以後認為其對論語根本就沒有多深的見解,侮辱了國學經典,誤人子弟。隨後,經過調查以後將其從北師大除名。

為了澄清自己不是“被炒魷魚”而是自己辭職,召開了澄清會,但是效果卻與其本意相悖,結果越抹越黑。

餘秋雨和于丹都是一度站在頂尖位置的優勝者,可是身心被世俗所纏繞,忘記了初衷,迷失了自我……

餘秋雨說過“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有無限可能。”作為旁觀者我們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別人的作品,而不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評判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社會道德的捆綁,掐滅了一絲一縷的希望,希望他們能夠絕處逢生,為了自己的初衷再度重啟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