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秦帝國4》中的趙國太子真的存在嗎?

編者按:最近《大秦帝國4》也就是《大秦賦》熱播,裡面趙孝成王有個兒子趙偃。還有個看起來一板正經的哥哥。而這位趙國太子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史學界過去對這位太子不太瞭解,後來學者從各個史料還有一些考古出土的兵器中,發現了這個太子的事蹟。

之前,冷兵器研究所曾經介紹過劍和鈹,比如《兵馬俑出土前一直被誤當成短劍?春秋到秦漢長鈹鑑賞 》。不得不說,在過去因為認識原因,經常把鈹當成劍。比如在遼寧省博物館就收藏一個鈹,但是在過去的公開資料中卻稱為劍。而且把這個搞錯的還是一個有名的學者——郭沫若。

▲莊河縣位置

時間還得回到1970年,當時在遼寧省莊河縣桂雲花鄉嶺西村莊河公路管理段正在修建公路。工人在九爐屯北山頭附近進行施工,在挖土的時候,從2米多深的夾雜著亂石的黑土層中,挖到了一條金屬質地、粘滿黑土的條狀物。當時修路工人去掉表面上的黑土後,赫然發那竟是一件還沒有生鏽的疑似青銅短劍的兵器。一看到挖到古兵器,站在一旁的車伕以為是神兵利器,就把這件兵器拿過來後,朝著鐵鍁把上猛砍幾下,想看看鋒利程度。他本以為一劍下去會有意想不到的畫面,比如鐵鍁被砍掉一塊,但是青銅畢竟是青銅,結果鐵鍁沒咋地,倒是青銅劍的劍頭斷了。因為發現文物畢竟不是小事,而且上面還有銘文。所以莊河公路管理部門將發現該件青銅兵器的情況逐級上報,文化部門指定旅順博物館派專家前往調查。然後發現了帶銘文的青銅劍的訊息,也引起了當時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興趣。郭沫若發現青銅劍上有相邦和春平侯以及紀年等字樣,所有他認為該青銅劍是戰國時趙國“相邦”(宰相)春平侯監造的合金青銅劍,距今已經歷2200多年。他還認為,上面的銘文“四年”指的是趙悼襄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

雖然春平侯不是王,但是好歹也算大人物。對青銅劍來說,帶銘文的史學價值遠遠高於不帶銘文的,遼寧當地過去在戰國時被認為蠻荒地帶,結果發現堪比越王勾踐劍那樣的文物,自然意義重大。後來這把劍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而當地也在春平侯劍的地方,還立了一塊碑來紀念這次青銅劍的發現。

▲莊河當地豎起來的紀念碑

下面就是這把劍的照片,從照片可以看出劍頭出有明顯折斷修復的痕跡,透過測量發現這把劍長21。4釐米,寬3。12釐米,厚0。81釐米。在形制上中部隆起,刃部漸薄,呈扁稜形和劍非常相似。在劍臨手柄處的正反兩面均刻有細如髮絲的精細篆書銘文,正面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庫工師嶽身。冶匋瀝執齊。”背面為:“大攻(通‘工’)尹肖(通‘趙’)閒。”

▲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春平侯鈹

▲鈹上銘文

但是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相關文物出土,才發現郭沫若搞錯了。首先是年代搞錯了,根據一些研究戰國曆史的專家考證,春平侯其實是趙國的前太子,根據《趙世家》記載,趙孝成王十年,太子死。此太子死後繼立的太子,就應該是春平侯。所以電視劇裡趙偃管他哥叫二哥,當時春平侯不但是太子。在趙孝成王十七年的時候還任相邦。可見他老爹對他的期望,基本上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了,而當時的趙孝成王還不到四十歲。但不幸的是,第二年也就是趙孝成王十八年,根據《史記》記載“秦攻打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城”。為了跟秦國議和,春平侯作為人質入秦。趙孝成王二十一年,趙孝成王去世,原本的宰相兼太子的春平侯還在秦作人質,沒法回國繼位。所以他的弟弟趙偃繼位,就是戰國時期戰國倒數第二個王—趙悼襄王。在趙悼襄王二年,秦國讓春平侯歸趙,《六國年表第三》中記錄:“(趙悼襄王二年)太子從質秦歸。因為是前太子又是趙王的哥哥,現任趙王沒有防備是不可能的,所以處境很尷尬。所以那個四年鈹不是原本推測的趙悼襄王時期。雖然這是一個好色到娶妓女被全國吐槽的主,但是也不是個傻瓜。他不可能重用他的哥哥。不過他弟弟沒有他能活,在位不到十年(公元前245年―公元前236年在位)。趙悼襄王去世後因為趙王遷年幼,所以春平侯又出任趙王遷的相邦,並與趙悼倡後私通(根據推算趙悼襄王去世時只有28歲,所以雖然是太后年紀也差不多)。直至趙王遷五年或六年,春平侯去相(也可能去世)。趙國的相邦由過去呂不韋的門客司空馬接替。說真的要是拍成電視劇電視劇確實是個好題材,但還是迴歸正題。除了年代錯誤以外,郭沫若也把兵器種類也搞錯了。其實當時郭沫若所鑑定的春平侯劍,不是劍而是鈹。早期因為鈹的研究認識不夠,古文中對鈹記錄也是非常模糊的。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鈹的實物發現,尤其是帶有完整長柄的鈹發現,再根據文物對照。所以這把劍根據寬莖,無格等特點還有銘文含義來看,應該是大規模裝備的鈹。之後專家又發現十七年春平侯鈹和二年春平侯鈹(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所以更加確定這是鈹不是劍。

▲二年相邦春平侯鈹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鈹

我們再看看這幾個鈹,透過規格對比看看有什麼特點。從規格來看,銘文標記十七年的相邦春平侯鈹長33。2cm,寬3。4cm,重0。31kg。這裡的十七年指的是趙孝成王十七年,而二年指的是趙王遷二年。二年相邦春平侯鈹長33cm,寬3。5cm,重0。34kg。雖然經歷了兩千年時光沖刷但是青銅本色還在,綠得不是那麼嚴重,依然鋒利有殺傷性。很顯然作為戰國後期能打的國家,趙國的軍工也是不差的。透過對比測量還發現,三件鈹除了四年造那個因為鋌部較短(疑似出現損壞)所以長度上跟十七年造還有二年造有差異外,三個鈹寬度接近基本就幾毫米的誤差,而且十七年造(趙孝成王十七年)和二年造(趙王遷二年)雖然隔了十多年,但是在長度寬度還有重量上都相差不大。僅2毫米的長度差異,1毫米的寬度差異和10克的重量差異。這說明鈹的生產並不是工匠隨意打造的,而是有規格引數要求的,也可以看出當時趙國裝備的制式化規範化達到一定水平。這可能和當時頻繁的戰爭,需要武器快速裝備便於上手有關。這也反映了一個事,過去人們認為趙國軍隊後來能打,主要是和胡服騎射有關,但是從趙國後期軍隊戰績來看,武器精良也是個原因。

有人會問,趙國的國土主要在山西北部和河北南部。那麼春平侯劍是如何“跑”到遼南的呢?而且除了春平侯鈹外,遼東地區甚至吉林都發現過戰國時期的燕趙兵器。對此學者認為戰國末期,燕趙兩國移民為了躲避秦軍而大量遷徙遼東,這些兵器就是他們帶的。當然這只是種推測。這些春平侯鈹除了本身的文物價值、歷史資訊價值外,還說明一個問題,過去學者們都認為秦軍面對六國軍隊是青銅兵器戰勝鐵製兵器。但是從戰國後期六國兵器來看,六國兵器材質和工藝優於秦軍的兵器更像是一種誤傳。先不說戰國後期六國依然製造不少青銅兵器,至少從春平侯鈹對比同時期秦青銅鈹來看,在年代類似的情況下秦鈹工藝明顯優於趙鈹。

▲考古出土完整的青銅鈹

▲秦鈹(出自兵馬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