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在戰國排位第八,曾是中原諸國心頭大患的中山國,為何覆滅了

戰國七雄,中山第八,這實非一句玩笑。在《戰國策》一書中,中山國便與“戰國七雄”同臺競技。

先秦時期,華夷五方,以周天子、姬姓諸侯國及功臣封國為主體的中原聯盟,自稱華夏。四周非華夏族者,稱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春秋早期,四夷勢力強大。隨著春秋中期爭霸戰爭的展開,及各種政治軍事聯盟的形成,秦國破西戎,晉國滅赤狄、白狄,齊國滅萊夷,楚國吞併大多數南蠻,四夷勢微。

秦穆公時期拓地千里。隨著秦國勢力的拓展,以及晉國一定程度上的“和戎”政策。聚集在陝北、晉西一帶的北狄,逐漸東移至晉東南及太行山區。隨著北狄勢力的分化瓦解,白狄一部鮮虞逐漸成長起來,成為包括鮮虞、肥、鼓、仇由等部族之首長,後來更是建立了“戰國八雄”之一的中山國。

中山國不僅是趙國的心頭大患,作為北狄的一支,中山向來是中原諸侯的共同敵人。

早期,周公之子的封國邢國,是鮮虞部落的主要競爭對手,史稱“邢侯搏戎”。邢國之後接力棒交到了晉國的手上,給予鮮虞部長期打擊。

雖在公元前507年趁晉國內亂,鮮虞部擊敗晉國,次年建立中山國。不過,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仍在此後50年裡繼續打擊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57年和前 455年,兩次大敗中山國,中山國命懸一線。

公元前453年,晉國內鬥,三家分晉,中山國獲得了大好的喘息發展時期。

三晉穩定之後,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的治理下,國力強盛。公元前406年,在名將樂羊、吳起的率領下,攻入中山國,中山國鮮虞部,退入太行山區。

經過中山桓公20多年的苦心經營。公元前380年,鮮虞部再次走出太行山,挺進冀中大平原。由於魏國實力的下降,以及中山對趙國的現實威脅,趙國接過了攻擊中山國的接力棒和歷史重任。

相較於邢國、晉國和魏國攻鮮虞中山國,趙國情勢大有不同。

邢國作為嫡系姬姓諸侯國,抗擊鮮虞以衛周疆,晉魏不過是為了擴張土地和人口罷了。趙國不一樣,中山國是他們真正的心腹大患。他們必欲除之而後快,其決心和動力,自然遠超邢、晉、魏三國。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佔據山西及河北中、北部。中山國的領土,則西至太行山,北抵唐河一線,南至趙國重鎮邢臺以北,東面延伸至冀中大平原,橫亙在趙國中部,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

趙國的三大統治區,分別為以太原為中心的太原盆地,以邯鄲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以及北疆代地。中有太行阻隔,本就交通不便。南方農業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之間的衝突對立,一向十分嚴重,離心力大於向心力。中山國橫插的這一槓子,使趙國的統治形勢更加嚴峻。

趙國的北疆已是漠南草原,基本已經達到華夏文明的極限。要想圖強,南下是必然的選擇。趙國要想集中精力全線南下,解決中山國這個後顧之憂,整合好國內的南北統一是當務之急,也是先決條件,但這又並不容易。

中山國是趙國的“國中之國”。若是附庸小國倒也無妨,但中山國卻是“戰國八雄”之一,號稱“千乘之國”。在史書上更是記載為九千乘,與“戰國七雄”之萬乘之國雖有差距,但實力頗強。

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後裔,數百年來的南征北戰,起起落落,死而復生,其本身的戰鬥力就很強大,輔以車步,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中山國國土西連太行山東麓,東至冀中大平原,遊牧業和農業雙重發展,並駕齊驅。加上長期與中原諸侯的交流融合,其商業、手工業、軍事工業和思想文化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早就擺脫了遊牧民族原始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組織方式。

如果將歷史節點向後延伸1000年,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頗類似北宋時期的契丹。

中山國國內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在外交上也頗有成功之處。

中山國東與燕國為鄰交好。齊國為了分散瓦解三晉勢力,又是中山國的堅強後盾和忠實外援。在中山國力強盛和齊燕等外部掣肘的情況下,趙國若想吞併中山實非易事。

公元前380年左右趙國開始攻擊中山,多次受挫便是例證。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50年,直至趙武靈王繼位,進行“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的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的強盛。

軍事強盛後,趙國再次將戰略重心放在中山國身上。公元前306年,趙國開始全面攻擊中山國。經過五年苦戰,公元前301年,趙國攻佔中山國都城靈壽。

然後,趙國立中山王尚為傀儡,公元前296年廢掉中山王尚。持續200餘年的中山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趙國自“胡服騎射”以後國力強盛,加之中山國君後期貪於享樂,二者之間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這是趙國最終平滅中山,完成南北整合的重要原因。

同時,中山國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誤,也堪稱趙國滅中山的“神助攻”。

齊國佔領燕國,中山國趁燕國內亂,舉國出兵,奪取燕國數十座城,拓地數百里,掠奪財富無數。由於諸侯的干涉,齊國撤出燕國。燕昭王上臺進行改革,燕國國力上升,逐步收回被中山國佔據的領土,中山國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更重要的是,中山國的後方,燕國成為其政治敵人,這自然也讓趙國心花怒放。燕昭王是趙武靈王擁立上位的,燕國與中山國交惡,燕趙結盟,中山國的戰略環境大大惡化。

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召集韓、趙、魏、燕、中山舉行“五國相王”。

當時雖未進行“胡服騎射”,但體量依舊龐大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都低調的拒絕稱王,而中山國君卻得意忘形,貿然稱王。

齊國為了瓦解五國聯盟,要求中山國取消王號,中山國不為所動。從此,中山國便徹底失去了齊國這個強力外援。燕、齊的先後反水,讓趙國在外交上空前靈活,中山國亡指日可待。

中山國滅,趙國再無後顧之憂。藉著“胡服騎射”的東風,趙國進一步開拓北方邊界,實行南下戰略並適時西進。趙武靈王更是化妝成使者,前往秦國探聽虛實,開始了其在戰國末期的稱霸之路。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