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知識點】詠史詩中的永字是什麼意思?永字的原意是什麼?

所謂詠史詩,是指以歷史人物、事件等為題材和基本出發點,對其進行吟詠、議論、思索,以此來抒發感情,表達見解和感悟的一種詩歌型別。

所謂“詠”同“永”,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長也。”我們可以理解其是為延長詩歌的語言,透過歌詠這一手段,以達到表達詩作意義這一目的。在古代詩文典籍中,“永”字與詩歌相聯絡最早見於《尚書·堯典》:“詩言志,

歌永言

……”。在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我們看到其“永,徐(邀)音詠,又如字”的註解。在古典文獻中關於“詠”的記載也有很多顯現,在《詩經·大雅·蒸民》中,有詩文:“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毛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暖嘆之,磋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古人論詩,把“詠”與“志”聯絡在一起,“詠”是詩歌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作者主觀想法與客觀歷史事實相聯絡和作用的一種手段,是把主觀意識同內心感受,通過歷史事實和客觀事物表達和展現出來。

首先,詠史詩與詩歌中的用典是有所不同的,用典常類似詠史,但其並非詠史。詠史詩是一種詩歌型別,而用典則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兩者在所詠歷史題材是否在詩歌中佔據主體地位,是否具有獨立意義而相互區別。用典就是指在詩文中引用一些較為典型或意義深刻的古代故事,用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來影射當今的人物和事件,從而起到藝術表達的作用。在用典的詩歌中,歷史題材只是起到了一種影射或者印證的作用,而沒有主體地位,這與詠史詩是有本質區別的。如“建安七子”之一的詩人劉禎,在其詩作《贈從弟》其三中就採用了

“鳳皇集南嶽,排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縱覽全詩,“徘徊孤竹根”一句取自《詩經·大雅·卷阿》,描寫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藉此典故表達鳳凰並非凡鳥,且習性神奇的特點。“羞與黃雀群”一句則選自宋玉的《對楚王問》中“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籬之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的典故。然而這些典故的運用並沒有佔詩歌的主題地位,而在詠史詩中,歷史題材是全詩的中心,是所要表達的主體。此僅以詠史詩的開篇之作,東漢班固的《詠史》為例:“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莞莞。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闊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側然感至情。百男何潰潰,不如一緩縈。”

縱觀全詩,都是圍繞“堤縈救父“這一歷史史實展開的,歷史事件是全詩的主體,具有絕對獨立的地位,兩者的區別可見一斑。

其次,詠史詩與詠懷詩是相互關聯又有所不同的。詠史詩以“史”,即客觀歷史為歌詠物件,而詠懷詩以“懷”,即主觀情懷為寄託物件,兩者以歌詠物件和情感寄寓方式的不同而相互區別。詠懷詩是吟詠詩人懷抱和情志的詩歌型別,它的實質是詩人借詩歌表達對現實世界的體悟和自身生命的思考等。魏晉南北朝的詠懷詩代表性的作品,除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外,還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庚信《擬詠懷》二十七首等。以詠懷詩的佳作阮籍的《詠懷詩》為例,作者在其一中以“薄煒鑑明月,清風吹我心”的幽冷環境為描寫物件,以“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的悽清場景為寄託,在其十七中以“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開篇,以`舊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的孤寂場景,唱嘆前塵往事的無奈和親朋無助的悲哀,這些都與著意鋪陳歷史史事的詠史詩是決然不同的。從這些分析來看,這兩者似乎很易區分,但事實並非如此,詠懷詩的吟詠範圍是及其廣闊的,就如同詠史詩不是單純停留在史事的吟詠上一樣,詠懷詩中除了個人情懷之外,也有一些涉及歷史史事的作品,這些詩作中歷史事件在全詩中佔據了絕大多數篇幅,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可以歸類為詠史詩,例如其六:“

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吟距葉陌,子母相鉤帶。五色喂朝日,嘉賓四面會。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全詩吟詠東陵瓜安貧樂道的高潔品質,著力表達對東陵瓜這一歷史人物遁世高蹈、超然物外品質的歌詠,可視為名為詠懷實為詠史的作品,體現出這兩種詩歌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種種交叉。由此可見,詠史詩與詠懷詩是很難嚴格區分的,因為二者並不是從同一個層面對詩歌做出的分析,詠史詩著眼於歌詠的誘因,而詠懷詩則更側重於感發的結果,就像是位於同一平面的橫縱兩個座標軸,方向各異,卻又有重疊,相互交叉。此外,對魏晉南北朝詠史詩做一個詳盡的把握,還需要弄清楚詠史詩和懷古詩之間的關係。所謂懷古詩也稱為“覽古”或者“弔古”,是以某種歷史遺蹟為觸發點,跨越古今和時空的時空限制,對古人古事進行吟詠。從這點來看,懷古詩似乎應當包含於詠史詩之中。事實上,目前學者對詠史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劃分:狹義詠史詩是古詩中直接以歷史題材為物件,歌詠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廣義詠史詩則包括懷古詩在內。從兩類詩的發端來看,詠史詩與東漢時期就以出現,而懷古詩最早見於晉宋之交,如謝瞻《經子房廟詩》、鄭獻之《行經子房廟詩》、範泰《經漢高廟詩》等,從題目來看雖然沒有直接以“懷古”來命名,但其內容實質當屬懷古詩,但其所選題材和歌詠物件仍然與傳統意義上的詠史詩不無差別,可視為詠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