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斑駁人生,唯有自鑄

一代文學巨匠歐

·亨利曾說:“年輕人的傷痛在傾訴給另一個人時,就可以得到緩解;而老年人的傷痛在不斷地傾訴給別人時,卻絲毫也得不到減輕。”

對此,季羨林說: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可見,在季老先生看來,擁有通透之心、智慧之眼、天真之態,才能怡然自得地行走於人間。為此,季老將他

心有所定,生命從容

”地思想觀念歸集於《心安即是歸處》這本書中。

季羨林是

北京大學唯一終身教授,留下

“三辭桂冠”的佳話,

他還是

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學家、佛學家、國學家、翻譯家等,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他通透、樸實、純粹、平淡,卻也不失任性。其子季承曾說

“他是人生的失敗者,是寂寞的文人”,但他的世界並不孤獨,因心有歸處,而淡定從容;因無畏無懼,而瀟灑自由。

文如其人,他的這本《心安即是歸處》

收錄季式散文

62

篇,自

1933

年到

2006

年,囊括所有作者寫作生涯中

*

具代表性的經典散文《老貓》《八十抒懷》《隔膜》等,從讀書、處世、旅行、當下、孤獨、生死、真實等角度,完美展現季羨林與世界的相處之道,均為經久流傳的典藏篇目,字字意深,一本書閱盡大師的智慧精華。

季式散文,是語文中高考的重要選篇來源,歷來為中小學作文寫作和閱讀的標準範本。本書收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等多篇入選義務教育教材文章!

季羨林經歷過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滿懷天真,執著自己的執著,安於當下。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同時又用質樸的文字將其對自我的這份堅守向世人傳達一個理念

——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

01.不完滿才是人生

常言道,碌碌無為者多庸人自擾之。人生總有大起大落,曾經的悲喜皆如同過往雲煙,笑過哭過,都只是人生之旅的一小段風景,誰的人生能一直一帆風順呢?

我向往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欣賞素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平靜,也傾心於朱敦儒“玉樓金闕慵歸去,企鵝插梅花醉洛陽”的暢快。人生如此短暫,何苦糾結於現實的矛盾與落差呢?

季羨林對此大抵也持這種態度,他引用老子的話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福禍相依,走的運越大,倒的黴也越慘,二者成正比。

這就時刻警醒我們,走運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倒黴的時候也不必垂頭喪氣,一切

“盡人事而聽天命”。當然,“聽天命”的前提是必須要先“盡人事”,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才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2.讀書是人生上升通道的起點

要想達到季羨林先生說的這種境界,恐怕離不開

“讀書”。不能說全靠讀書,但至少少不了讀書這一行為,季老在書中不止一次說道讀書是一件“好事”。

因為人類千百年以來儲存智慧的手段就以書籍為主。人類的子子孫孫唯有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季羨林也確實是個愛書之人,據季老自己說,他的藏書填滿了幾間房子。

他不僅喜歡藏書,還喜歡讀書,讀的書很多也很雜,涉獵經史子集。並且,在

50

年代那個特殊時期,用他自己的話說,在“內憂”“外患”的罅隙裡,總要擠出點時間來讀書。

在季老看來,天下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無窮盡的,對於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必須有深刻的瞭解,對於外國的優秀文學作品也應該下一番功夫,如果能做到這點,必然能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彙集智慧,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走出更寬廣的路。

03.真實就是生活之道

當一個人經過世事的滌盪,積累了祖宗遺留的智慧,大概差不離就能有一顆通透之心,才不會時時刻刻為了掩飾曾經的無知與錯誤而存活。

季羨林說:

“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

u

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堂堂正地承認。

在這一點上,他對自己就有一個評判的尺度,好人與壞人的界限是什麼,他屬於好人還是壞人,即不自誇,也不妄自菲薄,很客觀很真實。

對於自己的作品,哪怕前後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存在矛盾,哪怕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曾經的作品很幼稚,他也都不會刪改,統統保留下來,做到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

大多數人往往會對自己的學問、道德、見識等有過高的評估,這種做法對自己非常不利。電影《無問東西》中校長梅貽琦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一些日子。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身處滿溢位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的喜悅,這就是真實。”

因為忙碌似乎代表沒有虛度時光,讓人暫時感到踏實,但盲目忙碌確實自欺欺人的,它不是真正的充實,缺乏

“活著”的真實感。那些掩飾不好的過往、吹噓誇大的行徑大抵也是如此。

如何做回真實的自己,恰如季羨林那樣

“愛心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季老

先生

用他那支匯聚

生命智慧

之筆

,從人生的意義

到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關的生命話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願我們能了悟人間萬相的本真,擁有應對世事的智慧。萬事安然於心,從容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