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送禮給你的人,不要留他吃飯,要學會以下三種處理辦法

01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空手狗也嫌。”

自古以來,去求人辦事,不能空著手,總要帶點禮物。

通常,求人時,我們會想辦法打聽到對方的家在哪裡,並且登門拜訪。

按照“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規則,只要送出禮物,並且吃了一頓飯,要辦的事情,就有了眉目。甚至是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作為收禮的人,應該要看清套路,不能被禮物衝昏了頭腦,起了貪念。最好不要依照慣例,收下禮物,把人留下來,吃一頓飯。

要有這樣的思維——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如果不是單純的情感互動,對待禮物,要格外謹慎,建議你,別留客吃飯,學會以下三種處理辦法。

02

第一,接受富人的禮物,便轉送給真正需要的人,傳遞善良。

春秋時,魯國的執政者季桓子,送了一千鐘的糧食給孔子。

孔子毫不猶豫地收下了,然後派學生們把糧食送給窮苦的人。

子貢問:“季桓子認為你很窮,才送糧食給你。而你卻做了施捨的事情,是什麼道理?”

又問:“這不是季桓子的本意吧?”

孔子笑著說:“我得到了糧食,並且沒有推辭,是因為糧食是魯國的;

我施捨,是因為把魯國的恩惠,給了百姓。季桓子幫助我一個人,還不如讓他幫助更多的人啊

。”

作為魯國的執政者,不差糧食,甚至是富得流油了。但是他不知道,百姓還很窮。而孔子卻做了一件大好事,既讓執政者有了美名,又讓百姓得了恩惠,一舉兩得。

有一種善良,叫“借花獻佛”。

平時生活中,有人送了禮物給你,但是你用不著,或者用不了那麼多,轉送給需要的人,就做到了物盡其用,也讓送禮的人,名聲在外。

比方說,某單位的一把手,接受了某個客戶送的橘子。橘子有一大箱,一個人吃不完,就分給下屬,客戶的美意,大家都知道了。並且,以後和客戶打交道,大家還能提起客戶的好處。

作為普通人,請富人吃飯,不是不可以,而是富人的應酬很多,時間上難以安排。因此,你採用轉送禮物的方法,富人就會對你刮目相待。

03

第二,接受窮人的禮物,並且加倍奉還,真心幫助。

春秋時,宋國的一個普通人,拿著一塊玉,送給大臣子罕。

送玉的人說:“我一個普通人,卻得到如此貴重的東西,放在家裡也不安全,回家的路途也很遠,一路上都擔驚受怕。”

子罕知道情況後,說:“我把‘不貪心’當成寶貝,玉器對我來說,是廉價的。”

考慮到百姓的難處,子罕請人把玉雕琢了一番,便於攜帶。然後交給送玉的人,並保證一路上的安全。

對於窮人的禮物,你不應該嫌棄,而是雙手接住。並且你要考慮到,窮人送禮的時候,很擔心打擾了別人,本意不會“留下吃飯”。因而,不要強留他吃飯。

窮人在富人家吃飯,特別拘束,並且會覺得自己虧欠了什麼。不留客人吃飯,這是給窮人面子。

當然,對方有吃飯的意思,或者離家很遠,不得不在你家吃飯,還是要主動接待,或者請對方到小飯店吃一頓,千萬不要藉機會顯擺自己。

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收了禮物之後,要想辦法拉窮人一把,主動吃虧。

我的同學老李,在某鄉鎮上班。這些年,他一直聯絡著村裡的貧困戶。每次去走訪,他都從集市上買鴨子、魚、豬肉,送到窮人家裡。

逢年過節的時候,老李會收到貧困戶送來的雞蛋、鴨蛋。還說:“收下吧,鴨子也是你買的,飼料也是你送的……”

有時候,老李還會收到一些紅薯,雖然廉價,但滿滿都是愛。

從禮尚往來的過程中,幫助窮人致富,這是一份善意,真正體現了禮物的價值。

聰明的人會觀察一番,看看窮人需要什麼,然後回送什麼。

04

第三,拒絕小人的禮物,並找到正能量的理由,撇清關係。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和珅送了一塊非常昂貴的古硯給紀曉嵐。

和珅說:“這是我自己用的硯臺,希望您提幾個字,顯示貴氣。”

紀曉嵐笑著寫下:“腹劍深茂,君子所惡。”

和珅嚴肅地說:“哎,唐代的李林甫,口蜜腹劍,導致時代不安。這樣的忠告,讓我牢記在心,並且要掛在房間裡,時刻提醒。”

很明顯,對於和珅的禮物,紀曉嵐是不屑一顧的,並且藉機會給和珅上了一堂課。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果有小人送禮給你,但是你卻不拒絕,那麼對方會多次送禮給你,導致你不得不和他站在一個圈子裡。萬一小人被抓住了,你自然要承擔連帶責任。

登門檻效應告訴我們,小人求人辦事,很喜歡得寸進尺。第一次就拒絕他來登門,或者他來一次就讓他吃一回閉門羹。

留小人吃飯,就更不必了。就是他拉著你吃飯,也要回避。

有句土話:“黃鼠狼給雞拜年,一準不是好事。”

關好自家的門,關好自己的雞鴨貓狗,不讓其和小人扯關係,是成年人應該有的清醒。

05

《禮記·曲禮上》上說:“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對於古書中的話,不能深信不疑,要根據時代的變化,棄其糟粕。

繁瑣的飯局,不正當的禮物,不恰當的禮物處理方式,會讓人很反感,也會導致自己麻煩不斷。

送禮是一門學問,收禮也是。

如果沒有必要,少一些禮尚往來,縮小自己的圈子,人際關係少了,反而更加實在。

不管任何時候,但行好事,莫要貪心。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