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南懷瑾先生:佛教是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成佛

千百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唸誦《金剛經》,因而得到感應,悟道成道。此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等受持《金剛經》時,不能將它侷限於佛教的範圍。因為,世尊在經中雲:“一切賢勝,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是因個人的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此經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通篇論述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是說眾生空,後半部是說法空。

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經中皆有所解答,此經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全經的綱領: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讓眾生成就佛果。但要以空的智慧破除在我、他、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幫助眾生的功德。

二、觀照實相: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的意識中念念不離物件,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故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

三、實踐宗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三輪體空。

四、中道方法: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子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六祖慧能大師,給《金剛經》總結了一句曰:“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只因世人迷惑顛倒,不明瞭自己的本性,所以才說了見性方便之法。世人若了知自性真如本體,就不用立這種虛妄方便之法了。

經是聖人語,主要是讓人們聽聞以後能夠超凡悟聖,熄滅顛倒迷妄的心。其實,此經眾生本性中都是具有的,沒有見性者,只是讀誦文字,無法領悟到佛的大智慧。

若悟到了自己的真心本性,就知道此經不在文字,而在於其所指,所指的才是般若真經。若能明瞭自性,你就會知道一切諸佛從此經出,感受到此經的殊勝妙境。故真經在自性中,不發內心、不持內經,向外求永遠找不到真經。

諸位佛子,如果能夠持內心經,瞭然自見清淨佛心。譬如,我等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熔鍊,然後礦去金存。

金剛(佛性)雖然堅固,但煩惱能把它碎了、亂了;煩惱執著雖然頑固,但般若智慧能把它消除乾淨,能夠證悟此道理的人,就是了然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