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卻不知道他的野心?這些事情你都知道嗎?

關於司馬昭,最著名的一句話莫過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之所以流傳甚廣,主要是出自有切身體會的皇帝曹髦口中。當時曹髦帶著自己幾個兵不像兵的護衛,打算親自對司馬昭來個斬首行動,在出發之前進行戰前動員時說了這句話,沒想到最後死的不是司馬昭,而是他自己。

曹髦死了,卻留下了對司馬昭的這句名言。

司馬昭有野心,這被滿朝文武看得明白,畢竟他殺皇帝曹髦就已經證明了他的野心。可是司馬昭之所以為司馬昭,很多行為未必能讓大家看得明白。

典型的就是司馬昭伐蜀的行為,這就讓滿朝文武看不明白。因為在文武們看來,伐蜀的時機並不成熟,風險太大。

司馬昭的伐蜀行動讓大家看不明白,而司馬昭的用人就更讓人看不明白。

我們首先來說為什麼伐蜀的問題。

一、司馬昭為什麼要堅定地伐蜀?

自諸葛亮輔政以來開始,蜀漢對曹魏一直是攻勢,司馬昭隨著他的父親司馬懿和司馬師親眼見識了當時諸葛亮麾下蜀國軍力的強悍,而且數次經歷生死。之後,司馬昭還擔任過伐蜀的先鋒官徵蜀將軍,也擔任過伐蜀的第一把手安西將軍,可是,和蜀將費禕和姜維的數次交戰中都沒有佔到便宜。

司馬昭之後,由鄧艾擔任伐蜀的第一把手。鄧艾和姜維的交鋒常常處於守勢,姜維卻攻勢凌厲,因此鄧艾也同樣沒有佔到蜀漢的便宜。

東面孫吳的威脅還沒有徹底解除,司馬昭要舉大軍一舉滅蜀,是一個冒險行為。不僅僅因為曹魏對蜀漢並沒有絕對的優勢,也不僅僅會使曹魏面臨著和蜀,吳的兩面作戰,更因為入蜀之路艱險無比,很多關口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劉備若不是有若干內應,也許根本入不了蜀。

實際上,對司馬昭的伐蜀,最瞭解蜀漢的前線一把手鄧艾就是最堅決的反對者。鄧艾作為最瞭解蜀漢的將領都反對,滿朝文武自然也看到了這點,他們不明白司馬昭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是司馬昭之心,文武都不知。

司馬昭伐蜀,其目的不是蜀,而是曹魏。

司馬昭要奪曹氏的天下,就需要有正面的資本和樹立正面的威望,可是他殺曹髦的行為,讓他丟分太多,使得他的形象太過負面,要重塑或者建立更高的威望,只能透過對外征伐獲得大功,伐蜀在他看來是最必要的手段。

當滿朝文武,包括鄧艾還侷限於站在曹魏臣子的角度,考慮以曹魏的國力伐蜀是個風險時,司馬昭考慮的則是如果不伐蜀,就無法奪取曹魏的江山,而要奪曹魏江山,就必須伐蜀。

司馬昭的伐蜀行動遭到大家反對,其在伐蜀人選上更加匪夷所思,他選擇了從來沒有在軍事上獨當過一面,也沒有過大仗經驗的鐘會。而且,鍾會還不僅僅是沒有過獨當一面,他的人品還頗讓人詬病。

二、鍾會是什麼人?

鍾會喜歡和名士交往,也希望自己成為名士的一員,他看上了“竹林七賢”的名士嵇康,當他興沖沖前去拜見,卻被嵇康給了個冷臉。鍾會由此就記了仇,他向司馬昭誣陷嵇康,讓嵇康最終死在了司馬昭的刀下。

鍾會用嵇康的人頭換取了對司馬昭的投名狀,就成了司馬昭身邊說得上話的人。

鍾會還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企圖用同樣是“竹林七賢”的阮籍人頭交投名狀,他知道阮籍喜歡喝酒,就總是找阮籍喝酒,然後問一些時事性的問題,以此套阮籍的話,打算待阮籍說出一些所謂出格的話後,再上報司馬昭。可是鍾會喝不過阮籍,還沒等阮籍喝醉,他自己先喝醉,這才讓阮籍逃過一劫。

鍾會雖成了司馬昭的紅人,可是職位並不高,只是一個司隸校尉,也就是對京城以及周邊地區官員們進行監督的監察。地位不高的鐘會卻心比天高,他敢和副宰相裴秀,宰相山濤爭權。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崇尚玄學,因此看得比較開,總是避讓,裴秀則毫不客氣,因此,鍾會、裴秀兩人關係很僵。

對鍾會的人品,太常羊耽的夫人辛憲英雖為女流也看得明白,她說鍾會這個人有野心,不能給太大的權力。

不僅鍾會的人品受人詬病,而且他本人又沒有率領軍隊征伐的經驗,司馬昭卻讓他擔任伐蜀軍隊的一把手,率領十餘萬主力伐蜀,這讓所有人都不理解。

三、對專案的認可度,人品和能力哪個重要?

司馬昭伐蜀是為了奪帝位,因此他是一定要伐蜀的,不僅要伐,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可是群臣們不贊成伐蜀,並不是無知,而是切切實實看到了風險,尤其前線的總指揮鄧艾,其本人也是一員名將,對蜀國的問題非常熟悉,再三向司馬昭陳述現在伐蜀沒有機會。

可見,伐蜀失敗的風險非常大,而一旦失敗,司馬昭就偷雞不成蝕把米,結果會恰得其反。

司馬昭是鄧艾的前任,他對蜀國的看法不會比鄧艾有多大差別,有差別的是他有比鄧艾高的地位,可以調動鄧艾無法想象的資源。

司馬昭可以調集總共近二十萬軍隊伐蜀,這是隻掌握三萬軍隊的鄧艾無法想象的大規模軍力。要知道,當時蜀國總兵力才十萬,司馬昭的伐蜀兵力是蜀軍的兩倍。嚴格說來還不只兩倍,因為蜀軍在成都以及附近就有四萬人,野戰部隊不到五萬,以曹魏二十萬對五萬,是四倍。

正因為能調動如此大規模的資源,因此司馬昭認為伐蜀有勝算,可是如何更大地保證勝利,而避免失敗,還需要執行他意圖的人。

此時司馬昭需要的,是認可他的伐蜀專案,而且百分百執行的人選,這樣的人選,不是戰功赫赫的名將鄧艾,也不是那些好人品的文臣武將,而是鍾會。

因為在滿朝文武中,堅定地認為伐蜀專案必定成功的人,只有鍾會。

鍾會在軍旅方面的才幹並非一無是處,他不是武將,卻善於謀劃,曾以計謀不戰而取了壽春,他對蜀國的山川地理,內政情況也很熟悉,而在伐蜀的專案上,他是不折不扣地貫徹司馬昭意圖的唯一人選。

如此,我們可以看出,鍾會人品不好,有野心,不會久居人下,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

唯有一點,他能堅定不移地伐蜀,也就是說,在伐蜀的問題上,他的目標和司馬昭一致。

孫子兵法雲:上下同欲者勝。針對具體專案,上下同欲,超過能力,超過人品。

於是,司馬昭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領兵十餘萬為主力攻漢中,以安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牽制姜維主力,以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截斷姜維回成都之路。

結果在具有堅決執行力的鐘會帶動下,一向不贊成伐蜀的鄧艾積極主動,利用姜維主力轉到劍閣對付鍾會的機會,從七百里無人的陰平小路突然運動到成都城下。

伐蜀的最後成功果然不出司馬昭所料。伐蜀之路艱辛無比,有堅決執行力的鐘會和有能力的鄧艾兩人,無形中完成了一次絕妙的配合。

鍾會大軍從斜谷、駱谷入,這裡人煙罕至,十餘萬大軍運動相當困難。負責前方遇水搭橋逢山開道的先鋒許儀,是曹操愛將許褚之子,只因為修的橋質量不好被馬足踩穿,立刻就被鍾會斬殺。鍾會的手段使得三軍震撼,人人催馬上前,使得姜維不得不趕在鍾會之前退守劍閣,而姜維撤守劍閣,正好為鄧艾從陰平攻蜀贏得了一個時間差。

設想,如果是一個對伐蜀專案並不百分百堅決的將領,很可能受阻於崇山峻嶺中艱難崎嶇的道路而無法完成任務,姜維就可以從容對付鄧艾。鄧艾本就是反對伐蜀的將領,在姜維面前他只會為儲存實力知難而退,導致司馬昭轟轟烈烈的伐蜀專案成為一個笑話。

四、知道用什麼人,還要知道如何用人

司馬昭要辦的,是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事,結果被不為人看好的鐘會辦成了。可是鍾會是有野心的人,如何善後?

司馬昭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知道用什麼人,還知道如何用人。

司馬昭在伐蜀問題上用了鍾會,後續的問題就是如何用鍾會。當蜀國被滅之後,司馬昭交給鍾會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可是鍾會本人要節外生枝,司馬昭也考慮到了。

司馬昭在用鍾會時,就準備了軟硬兩手。

硬的一手,給鍾會配置監軍衛瓘和護軍胡烈,這兩人都是司馬昭的親信,對鍾會起監視作用,同時又親率十萬大軍進入長安,對鍾會進行威懾。

軟的一手是司馬昭的胸有成竹,他知道鍾會帶進蜀國的中原將士們不會願意在蜀國久待,因此也不會跟著鍾會謀反,而蜀國的軍民剛經歷一場滅國戰,很多人家破人亡,更不願意跟著鍾會再進行一場戰爭。

結果,鍾會果然出了么蛾子,他和姜維合兵一處,打算據蜀自立,結果被監軍衛瓘平息。

司馬昭之所以冒險用鍾會,還是他自己一語道出了真諦。

伐蜀之前,秘書邵悌對司馬昭用鍾會不理解,因此憂心忡忡說鍾會這個人不可信,不能讓他帶兵入蜀。

司馬昭笑笑說:“滿朝文武中認為取蜀必勝的,除了我就是鍾會,再沒有第三人了,因此只能讓鍾會幹。滅蜀之後,如果鍾會要反,沒有人會跟著他,他翻不了天。”

五、司馬昭滅蜀的碩果

司馬昭的滅蜀為他帶了碩果,他被封為晉王,可以開府封官,也可以承襲,而被封王之後,他就有了取代曹魏的所有資本,如假節鉞,開府,加九錫等。雖然司馬昭還沒有實施奪取曹魏天下的行動時就病死了,可是卻為他的兒子司馬炎打下了奪取曹魏江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