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杯酒釋兵權?有何隱情?

兵權雖香,但命更重要。如果讓你在權力與生命之間選擇,你難道會選擇權力嗎?更何況,宋太祖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給你臺階下,何樂而不為呢?

“杯酒釋兵權”解決了中國封建王朝統治史上一個最頑固的問題,即:如何處理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像這樣的大事,當然不會只是喝一杯酒時偶然發生的事件,而是蓄謀已久,透過杯酒席間所創造的氛圍,一種平和、智慧和誠摯的氣氛,將一起政治性事件演繹成一團和氣的歷史劇。

關於“杯酒釋兵權”的史書記載,大致基本相同。趙匡胤為了避免開國功臣如自己一般,擁兵自重黃袍加身的一幕再度上演,先後進行了兩次“杯酒釋兵權”。

第一次,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設宴招待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陳橋兵變的主要參與者,喝至酒酣,他表現出一副悶悶不樂的表情,這些大將忙問原因。於是他退去左右侍從,對這些手握兵權的親信說:

如果沒有你們,也就沒有我的今天,你們的功德,我趙某銘記於心,但自從做了這個皇帝以後,發現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每日如坐針氈。

這些大將不解,又繼續追問為何?趙匡胤只好又進一步明說:

這不明擺著呢嘛,黃帝的位子誰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將帥終於聽出趙匡胤的話中話,急忙向他澄清自己的清白。趙匡胤見時機成熟,乾脆向他們指了一條明路,你們看這樣如何?

於是,他語重心長地說:

這人生啊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者,不過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後世子孫無貧乏罷了。 只要你們卸下兵權,到地方上去購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久之業。每日裡歌舞昇平,飲酒作樂,頤養天年。這樣一來,也化解了你我君臣之間的嫌隙和猜忌,大家各取所需,豈不是更好?

石守信等禁軍將領會其意,於是第二天,他們便紛紛上書,稱自己身體不適,提出了請求兵權的要求。趙匡胤喜笑顏開地一一笑納,解除了他們的禁軍職務,賞賜了他們大量金帛,授予了有名無實的榮譽稱號。

雖然石守信還兼職了一段時間,但兵權已不在手中。到建隆三年,他的虛名也被剝去。此後,禁軍將領職位的空缺,按照趙普的計策,一律由文官接任,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剝奪禁軍將領的兵權後,趙匡胤於開寶二年(969)十月,又進行了第二次“杯酒釋兵權”,這次宴請的是節度使們,如武行德、郭從義、王彥超等五人。

同樣,酒過三巡後,趙匡胤又一次重演了第一次的戲碼,最終這些節度使們也相繼交出了兵權。

趙匡胤透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打壓,改變了五代時期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極大地提升了中央的權威性。

“杯酒釋兵權”的成功,也奠定了宋初格局的穩定基礎,使北宋避免了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轍。那麼,這些武將為何乖乖地放下兵權,而不奮起反抗捍衛自身的權利,與趙匡胤來個決一死戰。大致的原因如下:

第一,實力不對等,胳膊擰不過大腿。趙匡胤是一個走和平路線的人,在他的人生路線中,能和平演變的,絕不動刀動槍,陳橋兵變如此,杯酒釋兵權如此,攢錢買幽雲十六州的想法也是如此,為何他能如此特別,很大原因可能是,他認識到文臣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成就一番霸業,沒有武將不行,但沒有文臣更不行。武將能讓一介武夫登上大位,但如果沒有文人的力量協助,這個政權也長不了。

趙匡胤意識到智謀的重要性,他的智囊團中重量級的人物趙普才有了發揮的餘地。在沒有趙普之前,叫“義社十兄弟”,有了趙普之後,才形成了真正的“政治集團”。

所以,這裡強調的實力是指趙匡胤的軟實力,如果沒有一個成功的策劃團隊,即使當年趙匡胤兵變成功,所建立的新王朝也多半短命,不見得比五代命運更好,而這種軟實力正是那些開國武將們所缺乏的。

只有戰場上的勇猛,而沒有戰略性的眼光,武將們即使奮起反抗也等於白忙活一場。五代軍人喜歡打仗,其目的無非是攻城略地後趁機可以中飽私囊,得到了想要的滿足,為何還要冒險?

第二,衣食無憂,累及子孫,條件豐厚。趙匡胤摘了武將的兵權,但開出的條件是非常有誘惑力的。好田配好宅,金銀財寶無數,為子孫後代置下永世的產業。更為關鍵的是,趙匡胤還承諾與這些人的後代訂下了“娃娃親”,用皇室聯姻加強彼此間的親密關係,同時又兩無猜疑,上下相安。

趙匡胤也遵守了自己的承諾,除了給錢給物,他與這些舊部結成了姻親。他把守寡的妹妹燕國長公主嫁給了高懷德,為自己的三弟趙廷美(原名“匡美”)娶了張令鐸之女。

此外,他有六個女兒,三個早亡,其中兩個女兒為父親的政治獻身。石守信的兒子石保吉娶了趙匡胤的女兒延慶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等。另一個女兒昭慶公主則下嫁給王審琦之子王承衍。可見,趙匡胤還是有契約精神的。

如此安排,不但使石守信等高階將帥在一失一得中,不會產生某種失落,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們從心理上擔心被殺的疑慮。從而以一種要進就進,要退就退的心態,在新的時代環境中適應各種階級地位。

第三,以史為鑑,活著總比死了強。

不可否認,翻開歷代史書,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開國功臣在功成名就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是因為開國皇帝登基之後,對於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心懷忌憚,因而不得不以各種藉口消滅他們,以此消除心腹大患。

石守信等開國大將不得不以史為鑑,見好就收,以此保得一條性命。趙匡胤沒有采用歷史上慣用的屠殺功臣的做法,而是選擇了一種和緩的方式,這一做法不能說是絕後,但絕對稱得上空前,這對於皇帝和功臣,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杯酒釋兵權”意味著終結了武人干政的歷史,開啟了重文輕武的時代,但這也為大宋在軍事上的羸弱埋下了隱患,自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人對事對國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