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無力迴天,日本戰國時代逐漸拉開了序幕

西元1331年,統治日本長達一百四十餘年的鎌倉幕府在宣告終結,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由於之後的醍醐天皇吸取了武家政權統治的弊端,對武士階級有所忌憚,因此在出臺的部分政策條例中,或多或少的對武士階級有所束縛和打壓。但推翻鎌倉幕府的主力軍,本就是各地“勤王”兵馬,其組織成分仍舊以武士階級佔比最大,再加上彼時天皇才剛從被剝奪權力的陰影中走出,根基尚且不穩,無法對武士階級進行絕對的控制。

光明天皇像

而受朝廷打壓政策的影響,足利尊氏最終選擇發動兵變,並於西元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作為傀儡的光明天皇登基,並仿照鎌倉幕府時期的一系列法令條例,制定《建武式目》,於京都城內重開幕府,標誌著日本幕府時期的第二個階段——室町幕府的出現。

不過,室町幕府儘管前後存在近兩百餘年的時間,但其中卻包含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時期。需要強調的是,日本戰國時期堪稱日本歷史上內亂的“頂峰”,各大領主紛紛立國,硝煙不斷,但室町幕府卻仍舊存在,只是在這一時期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直至織田信長的勢力異軍突起,最終成功於西元1573年推翻了室町幕府統治。

然而,在室町幕府統治期間,曾爆發過一場著名的內亂——應仁之亂,這場內亂的起因本是因擁立幕府大將軍繼承者而爆發的內亂,最終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結果,即不僅加速了室町幕府的解體,同樣也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爆發於西元1467年,因當時正值應仁元年而得名。早在西元1464年,因當時執政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政無嗣,但又不能將將軍之位傳給旁系族人,於是他便藉此將本已皈依淨土宗的弟弟足利義尋還俗,作為他的養子,並將其更名為“足利義視”,為之後繼承將軍之位做足了準備。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足利義政已經將足利義視確定為繼承人後,僅僅過了一年,他的妻子便誕下了足利義尚。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使足利義政深受打擊,但又不能即行廢掉足利義視的名分,於是他便將自己的兒子足利義尚交予山名持豐代之監管。然而,山名持豐本就與細川勝元在政治上有所分歧,更為巧合的是,山名持豐支援足利義尚,細川勝元卻是足利義視的堅定擁護者,兩人的矛盾自然也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趨尖銳起來。直到最後,兩家在選擇將軍繼承人的問題上僵持不下,矛盾愈發升級,以至於最終爆發戰爭,即應仁之亂。

關於應仁之亂爆發後的情景,在《應仁記》中有首詩文可作參考:

汝知京都豔,今朝遍荒野。黃昏雲雀飛,悲涼淚滿顏。

在應仁之亂持續發酵後,西元1468年,以山名持豐和細川勝元為對立雙方,紛紛建立幕府,致使原本統一的室町幕府初步瓦解,一時間形成了“東西兩府”的局面。不過需要說一句,由山名持豐所建立的西幕府,規模遠遠小於細川勝元擁戴足利義視所建立的東幕府,因此西幕府在史學界並不被視為正統,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細川勝元不僅得到了朝廷的支援,並且有天皇作為籌碼,這一點是山名持豐所不曾考慮到的因素。

但自出現東西幕府之後,原本平穩執行的室町幕府的結構大受衝擊。西元1473年,山名持豐和細川勝元接連辭世,為了避免戰爭繼續升級,兩人的繼承者山名政豐和西川政元,最終簽訂了和約,戰爭規模逐漸縮小。西元1477年,持續近十一年之久的應仁之亂終於畫上了“半個句號”。之所以稱其為“半個”,則是因為儘管之後幕府重歸一統,但經由十餘年的內亂消耗,室町幕府已然搖搖欲墜,權力大幅縮水,根本無力起到震懾全國的作用。

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

由於應仁之亂期間,支援室町幕府的大名聯合體(相當於各地勢力可觀的領主),同樣也隨著山名持豐和細川勝元分成了兩個派別。所以在內亂結束後,本來集中統一的大名聯合體也紛紛崩潰,內部結構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現象,正如日本學者櫻井英治在《室町人的精神》一書中寫的那樣:

應仁之亂使幕府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自亂中至亂後,由於大名們紛紛返回領國,作為幕政之基礎的守護在京原則紛紛趨於崩潰。

這段話中所提到的“守護”,即指大名,在室町幕府時期,為了得到各地大名的支援,穩固幕府政權,幕府便將分國治理權委任以大名進行管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當時的守護仍舊可以歸國治理,但分國的部分重要職權,仍舊為幕府所掌控,以避免出現守護同幕府分庭抗禮的現象產生。因此,在室町幕府時代,守護同幕府之間的關係極為微妙,一方面守護受幕府信任,予以分國領土,另一方面,幕府也同樣需要守護的支援,拱衛京都。

但在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內部權力被不斷削弱,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這就使得在戰爭中不斷崛起的部分勢力強大的守護,開始脫離幕府的管控,由拱衛幕府,逐漸演變為佔地為王,同幕府分庭抗禮的領國制,以至於最終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此外,由於這些守護在歸國後,紛紛將自己所管轄的分國,直接稱“國家”或省略為“國”,不承認幕府分國的特質。

因此,自守護領國制不斷演變為大名領國制後,日本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也逐漸拉開了序幕。

而應仁之亂作為日本歷史的一大拐點,不僅在當時打破了日本以往沿襲下的統治結構,同樣也使得日本文化得以同世界所接軌,對之後日本新型文化的傳入和新思想的啟發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儘管可以將明治維新視為日本近代史的起點,但數百年前應仁之亂的爆發,卻早已為明治維新創造了基礎和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