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平昌深山驚現神秘古寨,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最近,有網友在平昌零距離微信後臺留言,稱在雲臺鎮金山村有座佔地2畝左右的純石崖洞,可能是距今兩百餘年的白蓮教遺址。小編就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去一探究竟!

寨門“城牆”殘缺難辨

“我們小的時候放牛經常在紅巖洞裡面玩,這裡面很大的。住在這附近的村民都搬走了,很少有人來紅巖洞,裡面供奉著菩薩,過年來往的人會多點。現在空了我也會經常過來打掃下衛生。”當天上午,在當地69歲居民肖正芳的引導下,我們走進藏在深山裡的古蹟遺址內。

“這裡就是以前的寨門。”隨著肖正芳手指的方向,小編看到一堆被雜木藤蔓纏繞的“亂石”,走近後才能看到,這是一個由石頭砌成的寨門及“城牆”,城牆大部分牆體已經殘缺不全,看起來有點平平無奇,寨門旁邊的牆體已經被藤蔓纏繞包裹得難以辨認,但靠近山林的牆體部分仍儲存較好,寨門右邊已經坍塌逐漸低矮平整下去。

距今221年的遺址

“紅巖洞是沿著天然絕壁上修築的,一共有四道寨門,門前是懸崖絕壁,地勢險要,這裡曾是易守難攻的兵家要地。”隨著肖正芳介紹,我們一路拾級而上,跨過第二道寨門,眼前豁然開朗。便看到被一堵“石牆”包圍著的山洞,石牆由大小不一的石塊層層疊建,它的“身上”並未留下過多歲月的痕跡,石塊乾淨整潔依舊如新。

站在寨門前,清晰可見寨門上方的匾上有刻著“雄威蜀北”上款為“大清嘉慶四年己未歲孟秋月下浣日立”(1799年農曆7月下旬)下款為“本境眾姓修造”兩旁刻有一副楹聯“巖前貔貅魁蜀北,洞內虎豹壓衡南”。根據題記可以判斷這裡部分建築確實已經存在221年了,但硐寨是否是白蓮教所建,仍是個未解之謎。

疑似存在木架結構的建築

走進洞內並沒有想象當中的荒蕪,整個山洞乾燥整潔,在山洞的邊緣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石碾盤,肖正芳告訴我們“文革時期這裡面修建了手工榨油作坊,這就是當時用的石碾盤,而且當時政府還利用這裡的地勢辦起了養豬場,殘缺的圍牆就是為了當時洞內通風所以推倒一部分。”

肖正芳帶著我們爬上了洞內的石牆,說道“這石牆在當時應該是構築的一道阻礙土匪、兵戎進攻的軍事設施。”殘缺的石牆有0。7米多寬,人在上面行走都可以,石牆最高處有3米,矮的地方就1米左右。仔細觀察發現石牆上還殘留了很多小洞,應該是古時城守的一種裝置。稱之為 “懸眼”,用途是瞭望和射擊,當敵軍要攀上城頭時,守軍還可以站在城頭透過懸眼向敵軍穿刺。

另外,小編還在洞內石壁上發現了錯落有致的人工開鑿小方孔,方孔長、寬各0。13米,可能之前山洞內有木架結構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修建房屋,修建軍事設施,真真要膜拜和感嘆一番,古人們的奇思妙想,可惜的是肖正芳老人也未曾親眼見過。

故人痕跡

沿著來時的小道再往前,入目就是倚著山壁修建的舊時傳統的原木結構,木頭柱頂梁,簡式的簷枋,裡面供奉著幾尊菩薩,旁邊刻有3塊石碑,肖正芳老人撫摸著其中一塊石碑,略感滄桑的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曾經的“故事”。“在我們小時候這裡供奉著很多尊菩薩,善男信女前往參拜,絡繹不絕十分壯觀,文革時期這裡被拆毀。1993年我的父親肖本禮先生倡議主辦修復這裡,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也只是恢復了一小部分。”

遺址真正的名稱

在最後一道寨門外驚喜的發現石壁上刻有“紫雲硐”,這似乎才是此遺址真正的名字。即使硐寨的大部分地方早已荒廢不堪,還是可以依稀看出當年的雄偉規模,很難想象數百年前的故人們究竟是以何等耐性與魄力來完成這一宏大的工程,又是以怎樣的高超技巧將自然與建築如此堅固而自然的結合起來。

行程至此,金山村白蓮教遺址探秘圓滿完成!據我縣縣誌記載,平昌的古遺大部分均為山體,比如佛頭山、巴靈寨、小寧城、長安古道、小廓寺摩崖造像等等。那些靜靜隱秘在蒼莽森林中或幽靜小村莊的“古遺”背後或多或少都賦予不同的神話色彩!現如今,古寨依然威立於高臺上,容姿平靜,山環水繞,原始而自然。這裡的往事,也顯得斑駁,留給世人的只有無限遐想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