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農村大水缸中放的魚,幾年都不喂,為何還能頑強地生存!

小時候筆者生活在農村,沒有自來水,早先時候大人去距離家幾公里外的一口大井裡面挑水,後來家裡打了一口“壓水井”,不用再受挑水奔波之苦,可以“隨用隨壓”,不過為了做飯和生活用水方便,在廚房和室內各放置了一個大缸,每次缸裡水快要用完之前,集中性地用壓水井抽取甘冽的地下水,將兩個大缸分別灌滿。

那個時期,周圍的鄰居幾乎使用的全是地下水,家裡也都有這樣的大缸,不過有的家裡在缸中會放一兩條魚,由於缸中的水是用來飲用的,因此這些魚並不能像現在這樣得到定期的投食,但長期下來缸中的魚並不會餓死,只不過個頭長不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淡水魚類,和其它動物一樣,為了維持個體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必須要從外界攝取食物來補充生理需要,否則肯定會被餓死,這一點毋庸置疑。從魚類來看,它是一種典型的變溫動物(即冷血動物),身體的溫度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當外界環境溫度變低、周圍食物來源缺乏時,就會自主地降低身體的溫度,同時逐漸減少自身的活動強度和頻次,從而有效降低身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能量。

比如冬季河底的魚兒,其“貓”在河底很少進行活動,進食量也大幅減少(河底的食物冬季也很匱乏),這個時期的魚兒身體變得非常瘦弱,沒有一點兒生氣。不過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這些魚兒又逐漸恢復了原有生龍活虎的狀態,不但四處活動,而且大量地進食,以彌補冬季進食不足造成身體能量的缺乏。

其實,處在大水缸中的魚,雖然沒有人為地投食,但是它們也會主動地去捕獲一些食物,這些食物一方面來源於掉落到水缸中的小昆蟲,比如蚊子、蒼蠅、小飛蛾等,另一方面是幼體在水中生活的昆蟲幼體,比如蚊子的幼蟲孑孓、蜻蜓的幼蟲等,還有在水裡或者水面棲息生活的昆蟲,比如水蜈蚣、田鱉、龍蝨、紅線蟲等,這些昆蟲雖然數量不多,但對於雜食性的魚類來說簡直是難得的“珍饈美味”。

另外,水缸在魚類生活一段時間以後,會隨著魚兒體表分泌黏液量、排洩量的增加,使得水體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機物雜質,在適宜的氣溫、光照和通風條件下,會滋生出一些浮游類的水生藻類植物,比如藍綠藻、矽藻等,這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可以為魚類提供直接或者間接的餌料,同時也會在光合作用之下,對水中的氧氣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充和更新。雖然這些藻類不足以讓魚類吃飽(畢竟生成速度遠趕不上魚類進食的速度),但加上剛才提到的水中存在的一些昆蟲及幼體作為補充,這些食物維持魚兒的基本生理需求還是差不多的。

所以,當水缸中一旦自然形成可為魚兒提供基本生理需求的食物來源條件,那麼一兩條魚兒在水缸中就不需要人為投食,能夠靜靜地生活下去而不至於餓死。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在水缸中投放魚苗,很長時間沒有照料,過個幾年再去觀察,裡面仍然會有魚的存在,只不過魚的體型都很小,原因就像剛才分析的那樣,有吃的,但數量很少,餓不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