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祖墳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從潘石屹的遭遇說起

從潘石屹的鬧心事,探究祖墳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潘石屹最近在一個公開場合說,自己曾經全力以赴幫助家鄉賣蘋果。蘋果是家鄉特產,起名“潘蘋果”,四年時間賣出了一個多億。但是有次回家鄉,卻發現自己家的祖墳讓人給扒了,家裡的地和柿子樹也給扒了,建成了廠房。

潘石屹的家鄉在甘肅省天水市,作為一名公眾人物,他的這一番話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之下,潘石屹又不得不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當時那番話只是玩笑,自己將一如既往地參與家鄉建設,支援公益和扶貧事業。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從一個正常人的正常情感出發,祖墳被扒和被迫改口,對於潘石屹而言都是一件相當鬧心的事。網路上的議論紛繁複雜,持各種看法的都有,綜合起來看,各類意見的核心基本圍繞的是一個話題:祖墳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就涉及到一個關於生死的態度問題,而如何對待生死,則幾乎是一切文化形態賴以區分的根源。因為生活環境、生產方式的差異,漁獵文明、遊牧文明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死觀,不同的生死觀也決定了不同的喪葬儀式,以及對於逝者的不同情感。

有很多人打著“科學”的旗號批評潘石屹,說什麼人死如灰,所謂的祖墳不過是一堆黃土,黃土下面也不過是一堆由各種有機物、無機物拼湊起來的屍骨,扒了就扒了,騰出土地幹更有經濟價值的事不是再正常不過嗎?何必耿耿於懷。

相信用這種“科學”思維來發聲的人,他所認為的“科學”僅僅是自然科學,他所理解的世界也僅僅只是物質世界。而人是有精神、思維、情感的,這些東西是無法物質化的,而恰好是這些無法物質化的東西,才決定了生命之所以是生命、人之所以是人、人又是各種型別的人。

真正的科學,不僅僅研究物質世界,也研究精神世界,人的思維特質、情感狀態、行為模式、群體心理等是科學研究的範疇,民族情感、民俗文化等等也都屬於該科學對待、科學研究的物件。

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漫長的農耕文明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一兩句可以概括清楚的,但相比於其他文化體系,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特質就是注重節律、秩序和傳承。

土地是固定的,農業生產必須嚴格遵照自然節奏(大約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天道”),時令不能錯過,先後次序不能混亂,春華秋實的因果關係不能顛倒。在這樣的長久生產裡薰陶出來的人,對節律、秩序是異乎尋常地敬畏和遵從的。

因為世代依賴土地,所以對土地自然會有著深切的情感,“生於塵土,歸於塵土”,傳統中國人對待生命盡頭的態度就是“入土為安”,最安然的情形就是“埋骨桑梓”,葉落歸根。

生命是祖先賜予的,成長必須依賴祖先的養育,播種的種子是祖先留下的,就連播種的技術也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命在不停地繁衍生息,一個個的個體生命在某個黃土冢下停止了腳步,但一個家族、種群的傳承卻始終綿延不絕。

那些留存在大地上的墳塋,是先祖曾經生活過的最後印跡,也是後世子孫賴以寄託思念和感恩的憑證。先人的墳塋是今人的祖墳,今人的墳塋也最終會變成後人的祖墳。中國傳統文化衍生出的各類葬禮、祭祀活動,其本質就是以“事死如生”的態度,表達傳承和感恩。

所以,以儒家、道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血脈宗親和祭祀的。農耕文明伴生的葬俗及祭祀文化是久遠的,後來又誕生了風水文化,強調祖宗墳塋會影響後世子孫的福祉。

對風水文化在這裡不作評論,但從葬俗及祭祀文化與風水學產生的先後順序看,風水文化也是更為根深蒂固的葬俗的副產品,目的在於以利益相關、禍福攸關的方式,強化人們對先祖、祖墳、葬禮、祭祀的情感。

如此一來,對於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祖墳不僅僅是一堆黃土那麼簡單,因為這堆黃土承載著複雜而深沉的文化、情感和價值。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訓誡後世為君者,在國家危急之時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社稷是江山的代稱,其原意卻是祭祀。社稷祭祀是皇家專屬,物件是掌管土地和五穀的神靈。但實質上的皇家祭祀,物件不僅僅是這些神靈,還包括供奉在宗廟裡的祖宗,更何況這些神靈和是所有皇帝和子民的祖宗。

傳統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不論士農工商,最大的懲罰和恥辱不是砍頭甚至誅滅九族,而是被驅逐族籍,剝奪了埋入祖墳的資格。北宋名臣包拯,把“不得葬入祖塋”作為對後世子孫作奸犯科的最嚴厲處罰,刻在祠堂石碑之上。

罵一個人不成器,一句“數典忘祖”足矣;兩個人之間有深仇大恨,最嚴重的莫過於“刨了祖墳”;偷墳掘墓,在古代是相當嚴重的犯罪;兩股力量鬥爭,黔驢技窮的一方也往往會採取掘對方祖墳的方式,明面上是為了破壞對方風水,其實質意義卻是為了造成巨大的精神打擊,瓦解對方的人心士氣,屬於實實在在的“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的操作……

誠然,時代在進步,農耕文明在今天已經不是主流,於是伴生的傳統文化也存在一個更新升級的過程。土地資源有限,改革傳統喪葬方式也是勢在必行。

但不能據此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祖墳也不能被“科學”地看作是黃土一抔,人們的對祖墳的情感寄託是腐朽和沒落。因為我們雖然處在一個文化推陳出新、“更新換代”的時代,但文化是有延續性的,情感也是有延續性的,生活在這片廣闊大地上的絕大多數人,依舊是在農耕文明的背景下,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

這個龐大群體的文化烙印、情感慣式不是一時一事就可以一刀兩斷地割裂的,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過程,似乎也更需要全社會對此有一個“科學”的態度。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