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古代饑荒時,災民為何放著不抓河裡的魚蝦,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何放著不抓河裡的魚蝦,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諺語有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於百姓的珍貴。再者,古時行軍打仗,皆須謹記“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無不證實糧食在軍事領域,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必要性。

然而,卻是如此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若到了糧食供不應求的饑荒年代,古時候的人們又將如何應對溫飽問題呢?

想來很多朋友們馬上就在腦海裡浮現出這樣一幕場景:一群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災民在鄉野遠郊尋覓草根啃樹皮,以此下嚥果腹。此情景在我國諸多影視劇中不勝列舉,實在見怪不怪了。

可對於如今吃穿不愁的人來說,這樣的做法難免有些匪夷所思,明明中國江河遍佈,魚類眾多,這些災民為什麼不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呢?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古代政治和地理因素談起。

赤地千里、餓殍滿道

話說我國古代戰亂紛飛,每逢硝煙四起,百姓固然流離失所,中原各地皆湧現大量的難民,這點無須細表。

而中原版圖東南臨海,西北接攘於外邦異族,為了國泰民安、穩固舉國統治,古代皇城十之八九都建都於北方地區。

一則,北方地理位置優越,地勢較為平坦,交通運輸便利,統治者能夠調集兵馬,對內可平叛造反勢力。

二則,北方毗鄰外部那些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若這些少數民族侵擾邊疆,朝廷調兵遣將,也難免鞭長莫及、應付不暇的遙途。

所以北方的幾大都城長期都是我國古代經濟政治中心,輻射中原各地,憑藉其發展優勢,極大程度上孕育著、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百姓。久而久之,北方的人口稠密度已然凌駕於南方地區,這就為“僧多粥少”的饑荒境況埋下隱患。

而相比魚米水鄉的南方富地,北方氣候就尤顯低寒乾旱,眾多的人口在不時爆發的天災面前危如累卵,兼之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耕作收成全然遂時節變幻而此起彼伏,每逢惡劣天氣,莊家四下荒蕪,農民顆粒無收。

望著田野裡的千畝赤地,農耕的百姓最終成了四處覓生的災民,若是朝廷不及時撥發糧食怎賑災,那便只見餓殍滿道,哀鴻遍野,慘狀令人唏噓。

要知道,古代無論資訊還是交通都遠遠落後於現代,賑災的有效性委實低下,那麼當時災民的窘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何不食肉糜?”

“那麼他們為何不吃魚呢?”行文至此,可能很多讀者仍然不解,就如千年前晉惠帝坐到高高在上的皇位時一樣。當年國家鬧饑荒,晉惠帝聽罷大臣的奏報後,心下疑惑,左思右想,可算想到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法——“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這在當時可算得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那麼我們再將話題說回作為食物之一的“魚類”,為什麼災民遇到天災人禍後不捕魚為業,反倒自討沒趣地去吃樹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水產有限,人多魚少。前文論證了古代饑荒常發生於人口稠密的北方地區,而眾所周知,北方流域較南方水量小,水質差。

河流的分佈,以及魚類的質量和數量都限制著北方人民漁業的發展,如果一時間大量災民要食用魚類維生,那北方先天的自然資源決計無法使他們自給自足,“僧多魚少”的分配問題會困擾絕大部分災民,因此即使他們集體去捕魚,最後仍然難逃群體飢餓的下場。

二:費時費力,體力不支。大夥可別小瞧了捕魚釣魚的勞作成本和難度,對災民來說,要捕魚就得先花費精力去製作工具,小到魚叉、魚鉤、漁網,大到伐木建船隻,這可不是什麼容易事。

而想捕捉更多更大的魚,就必須涉足大江大河,也非淺灘嬉戲這等娛樂遊戲,難度自是極高。然而災民本就飢腸轆轆,缺乏體力,又怎會做大機率不換算的“買賣”呢?保守之見,還是在陸地上尋覓食物更加靠譜。

三:草根樹皮,勉為其難。其實對於早已餓得不知天日的災民來說,野菜和草根的滋味尚可接受,卻也並非強人所難、難以下嚥,而一定程度來說野菜草根也具備相當的營養成分,補充體力,也能果腹充飢。至於樹皮之物,當中含有少量的澱粉和糖分,經過妥善處理之後,仍能為災民解決當下的溫飽問題。

倉稟實而知禮

從古至今,糧食問題一直都反映著一個國家的自然條件、貧困問題、社會穩定性與農業技術水平。在我國雜交水稻技術推廣之後,社會的發展也愈發穩定,勞動力的進步也愈加迅速,如今已很難聽到“饑荒、災民”等詞彙,便也說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寓意深遠。

一個國家,只有糧倉充實、衣食飽暖,該族的榮辱道德和禮儀才具備了深入人心的物質條件,舉國百姓也才能自覺地注重禮節,並崇尚禮義。

此內涵,同樣能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得到佐證,其將人的需求劃分成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只有在滿足了底部的需求後,頂部需要才能相繼驅動,逐一實現。而“糧食問題”就直接對應著人首要的“生理需要”。

回首過往,展望未來。我國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脫貧攻堅”的決心,也表明國家對老百姓溫飽生活的重點關注。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饑荒與戰亂的和諧社會下,既應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食物,更應做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