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清朝乾隆皇帝最荒唐的一道聖旨,怪不得清朝走向衰退!

眾所周知,清朝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時代。總管清朝兩百多年的發展史,體現出的是一個前後對比鮮明的特色:前期的繁榮昌盛與後期的不堪一擊,形成極大的反差。清朝初中期極端,無論的國家經濟,戰備實力,農業牧業和工商業的發達程度,在世界範圍都處於先進水平,一個讓全世界都畏懼的強國。那麼為什麼到了中後期,清朝卻一落千丈,成為了世界眼中不堪一擊的存在,成為西方地區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割地賠款,乃至影響到後西方人對中國稱之為“東亞病夫”?

我們通過歷史文學,甚至近現代文學中可以看得出來,清朝從強國到沒落的路程,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由於當時的西方國家經歷了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時代,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已然處於領先的位置,經濟產生了質的飛躍,而當時我們的大清朝卻依然保持在頑固封閉的小農生產的鏈條上緩慢前行,以至於到後期被西方強國徹底趕超,甚至很多方面的差距已經猶如鴻溝。

那麼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內部所導致:清朝皇帝眼界狹隘,狂妄自大,對於周邊國家的的改變沒有任何的感知和周全的安排,更沒有根據形勢進行及時的更改國家政策,而是一味的固步自封。不僅不願意接受西方國家帶來的新事物,科技,技術,而是相反的,甚至對於想來討好清朝,送上門來的新鮮事物和技術都報以同仇敵愾的態度,拒不接受,從而導致了大清朝全面與世界脫軌,被遮蔽在了世界發展的浪潮之中。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述的,就是清朝被稱為明盛之君的乾隆皇帝,所頒佈的一道最為荒唐的一道聖旨。

話說清朝之所以能一同中原,八旗鐵騎事實上存在決定性的作用,在歷史數千年的冷兵器時代,弓箭一直是處於金字塔頂尖的位置,由於它的遠端距離、可怕的穿透力,創造了一場又一場的經典戰役。但時過境遷,從明末清初年間,隨著火器的技術引進以及它的蓬勃發展,一場對傳統兵器的變革已經開始。

弓箭在火器的對比之下顯得黯淡無光,無亂是射擊距離、穿透力乃至殺傷力和實戰效果,都部在一個檔次,火器取代冷兵器也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戰爭手段。雖然最初的活期存在諸多問題,但隨著火器技術的剛需和蓬勃發展,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時候,火器質量和效能都已經非常成熟。然而清朝卻對此並不關心,依舊故步自封,喋喋不休的強盜“騎射乃滿洲之根本”,對火器的普及反應淡然。

但是不管清朝皇帝怎麼考慮,“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些每天兵戎相見,每天面臨生死考驗的戰士們,最能體會到火器所帶來的威懾力和效果。事關性命,從然清朝不肯給他們配備火器,他們也要自掏腰包買一杆。於是,乾隆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各地駐防士兵中,尤其是以東北八旗鐵騎為主,很多人省吃儉用也要攢夠銀兩自廢購置一杆火槍,當時稱之為“鳥銃”或者“火銃”。

沒想到乾隆皇帝得知此事之後,勃然大怒,在乾隆十五年下了一道聖旨,親自通吃這種行為:“今聞伊等不以弓箭為事,為圖便利,專習鳥銃,久而久之,則弓箭舊習,必致廢弛,荒廢滿洲本業!”並傳令下去,命令黑龍江將軍傅爾丹馬上回收所有士兵手中的火器,為了不讓士兵因私藏而不主動上交,特意“每槍給銀一兩,概性上交”,並且此後如果發現私自購買,私自建造者立即治罪。採用威逼利誘的手段,來禁止清朝士兵中使用火器的風氣,頑固的堅持讓士兵學習弓箭,依舊以“騎射乃滿洲之根本”而沾沾自喜,實屬荒唐,也被看成清朝最荒唐的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