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秋冬易生3把火,1味藥敷腳心,把旺盛的肺火胃火肝火全都趕出去!

秋冬季節,身體容易出現燥邪。體內肺火、胃火、肝火旺盛。今天,大唐藥師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只需一味藥敷一敷腳心,就能祛除燥邪,百病難侵。

第一把火,肺火。

燥是秋天的主氣,燥氣太過就變成了燥邪,中醫把外界的邪氣歸納總結為六種:風寒暑溼燥火。其中,燥邪最容易傷肺,肺喜潤惡燥,肺是需要潤的,它喜歡溼潤的環境,不喜歡乾燥。燥勝則幹呀,導致的結果就是肺陰虛,陰虛了火就旺。肺火的表現一般有咽喉腫痛、口鼻乾燥等。

第二把火,胃火。

秋冬季是養生進補的好時節,民間也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不過,滋補的藥物大多燥熱,而且不好消化,到了胃裡容易化成火。再一個秋冬天喜歡吃火鍋的人也越來越多,羊肉本身就有溫補的作用,天寒地凍的時節,吃吃喝喝,動得又少,一整天地待在暖氣房裡,火上加火。胃火的表現一般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

第三把火,肝火。

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平時工作忙吧,生活瑣事多吧,偏偏年底又是忙碌的“加班季”,這些壓力如果不能疏散出去,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肝內鬱火堆積。肝火的表現一般有面紅目赤、頭暈耳鳴、口苦咽乾、急躁易怒等。

有一味中藥能把人體內旺盛的火氣趕出去,它就是吳茱萸。

唐代大詩人王維曾在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把每年的九月初九這天定為重陽節,在這一天,人們喜歡登高遠眺。登高的時候會把吳茱萸佩在身上,因為古人相信吳茱萸可以驅邪。這裡的邪指的是外界的各種陰寒邪氣。

吳茱萸是熱性的,又有辛味兒,非常善於走竄,它就像御林軍一樣,走來走去,把企圖靠近的陰寒邪氣都逼開。也正是因為善於走竄,所以它還有一個很厲害的作用,引火下行,不管是實火、虛火都管用。

方法是取吳茱萸10克,打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睡前敷在腳心,用醫用紗布固定好,第二天早上起床時揭掉。

吳茱萸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氣順著經絡引下來,引到腳心。在人的腳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湧泉穴,顧名思義,就是泉水奔湧而出的意思。藉助湧泉穴的“水”,把火氣澆滅,排出去。

這樣的用法,古醫書中早有記載。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三十二·吳茱萸》載:“口瘡口疳,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一夕愈”。

《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載:“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

吳茱萸敷湧泉不僅對咽喉腫痛、口腔潰瘍、頭暈耳鳴有效,對高血壓也能起到調理作用。高血壓是西醫的說法,西醫看到的是資料上的高低,中醫認為是肝火上炎。肝火往上走的同時鼓動氣血,導致氣血也跟著往上走,吳茱萸把火氣引下來,血壓也就降下來了。

吳茱萸除了引熱下行,還能散陰經的寒氣。因為它辛熱呀。像疝氣,中醫有句話叫七般疝氣,病在厥陰。就是足厥陰肝經,肝經受了寒,寒性凝滯,肌肉筋脈往回一收縮,氣血走到那裡堵住了,過不去,不通而痛。你看肝經是怎麼走的?從下往上,沿著腿的內側,繞陰器,上巔頂。所以疝氣引起的疼痛,從腹股溝,到陰器,再到小腹都跟著痛。

取吳茱萸30克,小茴香10克,裝在布袋裡,用微波爐加熱,待稍微冷卻後熱敷痛處以及關元穴,為什麼取關元穴呢?第一是它符合中醫就近取穴的原則;第二個它和人的生殖系統密切相關。

還有像頭痛。有一種頭痛也是因為肝經有寒氣,肝經它上巔頂嘛,寒邪順著肝經往上爬,爬到頭頂,頭為諸陽之匯,寒又是一種陰邪,最喜歡跟陽氣對著幹,這個寒邪一去呢就把陽氣給包裹住了,頭就會痛地很強烈。吳茱萸辛熱,這個藥它又走肝經,敷在腳心處,可以把肝經的寒氣拽下來,散出去,頭痛也就止住了。

吳茱萸還能敷神闕,神闕也就是肚臍,也是人體很重要的一個穴位,前面提到吳茱萸辛熱,可以散陰經的寒氣,有足厥陰肝經還有足太陰脾經。比方說,晚上睡覺沒有蓋好被子,腹部著涼了,第二天起來肚子又痛,大便又稀溏,吳茱萸30克,乾薑5克,裝在布袋裡,微波爐加熱以後,熱敷肚臍,一方面把寒邪散出去,一方面把肚子暖起來,腹痛腹瀉就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