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戰國策》之十:身份證沒帶怎麼辦?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

有一個笑話講,一個魏國溫邑的人來到東周,東周的關卡排查得比較嚴格,他被拒之城門外。

溫邑人:為啥不讓我進去啊?

門吏:你是外地人吧?

溫邑人:瞎扯。我土生土長的東周人。我古漢語說得不溜嗎?我禮儀做得不到位嗎?我對咱們東周不瞭解嗎?我分不清

“鬲甗甑簋盨簠籩卣罍斝觶匜”這些東西嗎?你憑什麼說我是外地人?

門吏:我們東周沒有黑人。

當然後面只是個玩笑。《戰國策》裡的故事是這樣的:溫邑人入城不得,又不承認自己是客人,反而說是周地的主人,於是門吏問他住在哪裡,結果此人回答不上,門吏就把他囚禁了起來。

東周君聽了這件事有點好奇,派人去問:你明明不是東周人,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客籍人士呢?

這個人說:我小時候讀過《詩經》,《詩經》上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現在是周君的天下,我是周的百姓,怎麼會是外地人呢?所以我說自己是周地的主人。

周君聽得老懷大慰,就把這個人給放了。一句話就起到了身份證的作用,就像在網路上識別別有用心的人

“你要能對上暗號我就相信你是中國人,來,宮廷玉液酒……”

溫邑離東周王城很近,但畢竟是屬於魏國的。溫邑人的回答耍了個小聰明,不過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周室名義上的主權還是被承認的,所以周君挺高興。但是周君之所以要以他為外來人口,顯然是因為其統治力已經僅限於王城一隅了

——那個,兄弟,你知道“西蘭公國”嗎?

這故事看來平平無奇,頂天也就是讓人讚歎一下溫邑人狡辯的機智,但它在《戰國策》裡是比較少見的篇章,主要在於兩句詩的引用。

三十三卷《戰國策》裡,引用《詩》的部分是很少的,僅有

10處,這和《左傳》《國語》等典籍不一樣。《左傳》裡引《詩》219處,《國語》引《詩》25首27次,哪個都比《戰國策》多。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反映出了詩的功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功能的變化。在春秋時期,詩是貴族社會獨特的交往方式,像《左傳》裡的引詩強調一種責任感,它負載著某種神聖的價值依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但在戰國的時候,詩所指涉的那種精神價值已經不太為人看重,失去了價值內涵,更不會用其來審視、指正自身的精神。引詩成為了一種純粹的語言修辭術。換句話說,為了增強話語的效果,引詩變得更實用功利了。所以我們就能看出溫邑人引用的詩句,不是要強調周王室的權威,而純粹是一種狡辯,為了確保自己不受責罰罷了。

但在現在來這一手估計行不通了。假設這個溫邑人去天津,又被查身份證了。

警察:身份證出示一下。你是外地人吧?

溫邑人:瞎扯。誰說我是外地人。是我天津話說得不地道嗎?是我不知道五大道嗎?是我沒吃過狗不理嗎?你聽,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

……

警察:停,你這氣口不對。我問你一句,

“怎麼地啦?你軋我腳啦!”下一句是什麼?

溫邑人:軋你腳?活該!應當軋你嘴!

——怎麼樣,我是本地人吧?

警察:我們天津沒有黑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飲冰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