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明代壁畫中的佳品—汾陽聖母廟壁畫

汾陽聖母廟又名后土廟,廟址在山西省汾陽市城西北田村,因主祀后土聖母,故名。內容為道教題材。建立年代不詳,明代嘉靖二十八年 (1549)重建,清代道光七年(1827)曾有重修;原主要建築有正殿、鐘樓、鼓樓、樂樓等。

明代道教壁畫的代表作——聖母廟壁畫,是由建築、雕壁畫結合在一體的立體藝術,位於山西汾陽市西北的田村,又名后土廟。據不完全考證,聖母廟始於唐代,重建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總面積有 76。37 平方米,北壁畫高2。5米,東、西壁畫高3。7米,壁畫繪滿在殿內東壁、西壁、北壁及殿外廊下,內容分別為《迎駕圖》、《巡幸圖》、《燕樂圖》和《賞寶圖》等。該壁畫繪製出眾多人物,具有動態塑造的多樣性、外部造型的準確性和精神表現的深刻性,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出貴族生活的情趣風貌,展現了個體人物形象由內而外的鮮活生命力。整個壁畫,無論是人物造型、畫面構圖還是色彩的運用,都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從壁畫整體來看,它採用了中國宗教壁畫常用的工筆重彩畫法,人物線條運筆靈活,簡練細緻。

聖母殿壁畫是藝術借鑑和歷史研究的重要遺產。

汾陽聖母廟壁畫場面壯闊,人物眾多,內容反映聖母的後宮起居生活的情景。是明代壁畫中的佳品。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佛教藝術也因之獲得迅速發展,寺院、石窟相繼沿絲綢之路向內地延伸,本土道教也隨之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影象體系,南北朝時期寺觀已遍佈各地。隋唐在統一的局面下,南北文化得到進一步的融合。邊遠地區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域外文化進一步的交流,孕育了更為燦爛的藝術成就。寺觀壁畫在這樣的前提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宏偉的構圖與樣式,塑造了豐富感人的形象與境界。唐代的一些典範作品,成為後代傳摹的祖本,千百年來一直髮揮著重要影響。

聖母廟壁畫雖然是宗教壁畫,但匠師們卻將這些神靈世俗化,人物也具有明代特有的仕女畫形象,成為宮廷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迎駕圖》中,聖母的形象尊容華貴,裝束繁複,緊隨其後的仕女、侍吏、神將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我國繪畫藝術的技法。我們可以從聖母廟壁畫中看出畫匠們對“傳神”的追求。

在聖母廟壁畫中,畫師們透過豐富的想象力,將普通人物形象進行誇張變形,以表現神靈的個性特徵。該壁畫中人物形象粗獷有力、面目表情威嚴猙獰,使人感到正義的力量欲待噴發。無論是主角聖母還是仕女、樂伎,造型比例十分準確且有韻味,整體人物造型略顯豐腴柔麗,由內而外散發出精神氣質,傳遞著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境界。她們或相視淺笑,細語交談;或手捧貢物,柔美嫻靜,矯首昂視;或慈眉善目。神將、侍衛、孩童們,或神情威嚴,或豹眼圓睜,或安靜和諧。這體現了中國繪畫藝術所講究的審美追求——傳神。西方繪畫注重的是人物的解剖結構,而中國繪畫更注重整體畫面的裝飾性。聖母廟壁畫的人物造型,雖然缺乏強有力的、合理的解剖結構的支撐,但這種象徵性的裝飾意味同樣不失韻味。畫匠們不但注重人物個體形象的刻畫,更注重人物之間的組合穿插關係,整個壁畫呈現和諧的景象,可見他們高超的繪畫技藝和獨具匠心的設計。

聖母廟壁畫作為道教意識的現實反映,不僅抒發著畫匠們的個體情感,而且反映著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認識觀念和審美價值取向。壁畫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山西寺觀壁畫詮釋了特定時期以宗教為背景的藝術創作,對後世的藝術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文章來源:李瑞《山西汾陽聖母廟壁畫的藝術價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