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鄉村振興廣西巡禮」大化縣:戰勝深貧向振興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極度貧困縣,也曾是全國52個掛牌督戰的貧困縣之一。大化縣缺土、缺水,石山面積佔90%,人均耕地不足0。8畝。“一水三用貴如油,洗菜洗腳又喂牛”“天梯石棧路難行,十家農戶九家貧”“石頭縫裡種糧食”曾是大化縣群眾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到大化縣七百弄鄉考察後認為:七百弄一帶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經過脫貧攻堅,我們在‘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打贏了一場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極度貧困殲滅戰。當前,全縣人民正在奮力拼搏,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同頻共振。”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說。

滴滴甘露潤民心

“幾塊巨大的石灰岩,圍成一個空洞。空洞內,三五個農戶拿著扁擔,提著水桶,或站或坐,在等著挑水。排在最前面的農戶正蹲下身子,手伸進巖縫處舀水。”這是廣西脫貧攻堅成就展上一個實景展示“飲水難”的模型,真實地再現了廣西山區農村群眾以往盼水、等水的場景。

大化縣不缺水,年平均降水量為1249~1673毫米,但是因為喀斯特地貌的緣故,降水下滲快,不易在地表集聚,導致群眾用水困難。據大化縣七百弄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本鄉每年的降水量超過了1500毫米,可以和水鄉桂林相提並論,但是因為當地到處都是“窪地漏斗”,就算再大的暴雨,也會很快滲到地下,當地群眾以前每家只能養一頭豬,養不了牛,因為用水太多了。

在脫貧攻堅期間,大化縣因地制宜,採取新建、擴建及管網延伸等多種措施,補齊貧困地區水利設施短板;實施飲水淨化工程,對建設的每一個家庭水櫃配套安裝一個淨水器,全力保障群眾用上乾淨水、放心水。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用上了放心水,養起了豬和羊。”七百弄鄉弄合村弄石屯脫貧戶藍正寬說。藍正寬家有7口人,母親年邁體弱,4個孩子都在上學,夫妻二人靠低保勉強維持著這個家。因為有了水,藍正寬養了兩頭母豬、30多隻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並於2019年脫了貧。今年,藍正寬的兩個孩子大專畢業工作了,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廣西大化縣七百弄鄉弄雄村戈央屯水櫃群蓄滿清澈的水。韋哲攝

現如今,在弄石屯不僅每家每戶都建設了60m3的家庭水櫃,而且在一些群眾聚居的村屯還建設了200m3~500m3的集體水櫃,確保在農戶家庭水櫃出現供水不足時,能從集體水櫃取水,農戶家庭用水有了更好的保障。截至目前,大化縣共建設家庭水櫃11766座,集中供水工程608處。

昔日,大化山區群眾盼水、等水、找水的情景成為歷史,一個個鑲嵌在山間的水櫃潤澤了千山萬弄農戶的心田。

廣西大化縣雅龍鄉尤齊村弄仇屯村民韋鳳斌在使用淨水器接淨化過的水。韋哲攝

千山萬弄變通途

“千山萬弄行路難,出門揹簍爬高山,雲梯架在絕壁處,手攀腳鉤心發慌”。這曾是大化縣山區群眾廣為傳唱的民謠,形象地反映了大石山區群眾以往出行難的情景。大化縣平均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群山連綿起伏、峰巒疊嶂,道路彎多、崖深、坡陡,再加上缺水及作業面窄等問題,修路之難難以言表。

大化縣的幹部至今清晰地記得:在爆破北景鎮可考村弄棒屯懸崖時,9個年輕力壯的爆破工人,奮戰25天才鑽出78個炮孔;在修建板升鄉弄雷村弄福坳至紅山小學道路、七百弄鄉弄平村弄兄屯至弄費屯道路、雅龍鄉溫和村弄淰屯至弄翁屯道路時,曾發生過挖掘機師傅連人帶機翻下懸崖的慘痛事件。

“在大化修建屯級道路經常遇到的‘攔路虎’便是石山臨崖,有的地方懸崖下面就住著農戶,只能用挖掘機一尺一寸鑿石開路,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2016年以來,我縣先後有4名村民因修路獻出了寶貴生命,有5臺挖掘機翻下懸崖,機毀人亡。”大化縣縣長藍勝說。

百馬鄉百馬村至中和村盤山公路。韋哲攝

要致富,先修路。為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問題,大化人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十指發力,全力以赴。從2016至2020年,全縣總投資8。3億多元,新建和改擴建並升級硬化屯級道路1502條2300多公里,總長超過大化至北京道路的總里程,受益農戶6。15萬戶30。99萬人。

如今,一條條水泥路連通了大化縣的村村寨寨,廣大瑤山群眾結束了肩挑背馱、翻山越嶺的歷史,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

遷入新地迎新生

“以前老家缺水,房屋破舊,到縣城一趟至少要多半天的時間。現在住在縣城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孩子上學、生活等各方面都方便多了。我們全家都享受了低保,社群還給安排了公益崗位,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秦洪良的妻子說。

秦洪良家有5口人,曾是七百弄鄉保上村貧困戶。2020年春節前,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了縣城的集中安置點——拿銀社群,開始了城市新生活。

大化縣石漠化嚴重,很多地方“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為此,大化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頭號戰役”,按照“堅持整屯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的工作思路,先後拿出縣城城區1200畝原規劃作為工業和商業的最好存量土地、鄉鎮靠近集鎮及近中心村等最好地段用於建設搬遷安置點。截至2020年底,大化縣共建成搬遷安置點17個(縣外1個),搬遷安置6480戶29382人。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好搬遷群眾後續扶持管理問題,真正實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大化縣委副書記楊勝濤說。

為做好易地搬遷群眾後續扶持管理,大化縣從優服務、保就業、促融入、重管理、強引領五個方面出發構建起“五個體系”。在安置點配套建設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落實遷入地教育、養老、醫療衛生、戶籍、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機制,構建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重點打造“一鎮一園一城三區”(達吽小鎮、農民工創業園、電子商務城、特色旅遊景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城南綜合工業園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專案,提供就業崗位1。3萬多個,基本實現每個有勞動力的搬遷戶至少有1人就業的目標,構建起就業保障體系;組建文藝隊、體育隊,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文明公約培訓、文藝匯演、鬥鳥比賽、民族節慶活動等,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在新的環境裡不僅住得舒心,還活得開心,構建起文化服務體系;成立縣扶貧易地安置中心、縣城安置區物業管理中心和鄉鎮安置點服務中心,依法依規成立社群居委會和群團組織,實行樓長制,推行網格化管理,構建起社群治理體系;堅持安置點(區)建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安置點(區)各項工作中,確保每個安置點(區)黨組織成為堅強戰鬥堡壘,構建起基層黨建體系。

目前,大化縣搬遷群眾在新的居住地,圓了“居者有好屋”的夢想,實現了由村民到市民的“蛻變”。

振興產業謀發展

2020年和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七百弄雞“飛”上了代表委員的餐桌。這是大化產業發展成效的縮影。

大化自然條件惡劣,在“碗一塊、瓢一塊,一個草帽蓋三塊”的土地上發展產業,經常是“種一山坡,收一籮筐”,群眾增收困難。

為發展脫貧產業,大化縣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突破山多地少的自然瓶頸,採取“聯建聯養”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七百弄雞、肉牛、肉羊等產業逐步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大化縣已建成七百弄雞規模育種場4個、雞文化展示廳1個、養殖存欄5萬羽以上養殖示範場8個、村級千羽以上七百弄雞養殖場150個;建成千頭以上肉牛產業核心示範區1個、村級5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121個;建成縣級萬隻肉羊全產業鏈專案示範基地1個、鄉級千隻湖羊養殖示範園18個、村級百隻肉羊養殖場75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如今,擺脫貧困羈絆的大化縣,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奮力書寫著瑤鄉的時代新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建黨10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