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鐵木真調集諸路人馬西征七年,金和西夏為何沒有趁機端他老巢?

1219年春,成吉思汗調集諸路人馬,自率大軍西進,開始了長達七年的西征作戰。

對於已被蒙古壓得奄奄一息的金、西夏來說,這七年毫無疑問是難得的喘息之機,也是其救亡圖存的最後機會。

那麼,西夏、金做了什麼呢?為何沒有把握住這難得的時機呢?

難得的機會

成吉思汗西征,留木華黎主持對金作戰。

兩方面的兵力差不多,都在10萬左右(西征軍略多)。

西征軍中,蒙古軍佔到了3/4,而木華黎的部隊,蒙古軍只佔到1/4,其餘多為蒙古將領統領收降的其他民族軍隊。

因此,木華黎表面上率10萬左右的軍隊,但機動部隊只有數萬人,其中蒙古軍不過2萬多人,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劣勢。

除了兵力少之外,統治的不穩則更是加劇了木華黎的困難。

由於蒙古軍殘暴不仁,黃河以北地區爆發了許多反抗鬥爭,其中,像苗道潤、張致起義規模都還很大。

儘管木華黎善於用兵,但力量畢竟有限,這對已被打得奄奄一息的金、西夏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喘息、振作之機。

那麼,金、西夏,是如何利用這個機會的呢?

金:取償於宋

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蒙古軍主力撤回漠北。

當年夏,金宣宗已經發起了對宋的戰爭。

原來,蒙古與南宋聯絡後,南宋認為金被打成這個鬼樣了,遂“停輸歲幣”。

金人很氣憤:蒙古人看不起咱就算了,你宋人也看不起我?正好,蒙古人從我這裡掠奪走的,我從南宋這裡拿回來!

於是,“取償於宋”在一段時間內成為金人的國策。

不過,南宋也沒有那麼不堪,金人沒佔到什麼便宜。

1218年,金宣宗見柿子不軟,遂主動提出議和,但宋人根本不接納其使者,雙方遂陷入了連年激戰!

“取償於宋”之策,不但未收到什麼好處,反而被拖住手腳,浪費時機!

西夏:攻金

金人和宋人過不去,西夏則和金人過不去。

原本,西夏與金是盟友。

但是,在蒙古此前幾次攻西夏時金不救,西夏遂與金決裂。

一方面,西夏屢屢接受蒙古的徵調,參與對金的作戰。

即使在成吉思汗開始西征後,西夏還派兵支援木華黎作戰。

另一方面,西夏自己也發起對金的戰爭。

自夏神宗即位以來,西夏屢屢發起對金的戰爭,一打10幾年,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

1223年,就在蒙古軍侵掠銀州後,夏神宗還在準備討伐金國!

直到1223年底,夏神宗退位後,金夏才達成議和,重新結為“兄弟之國”。

此時,成吉思汗已在勝利班師途中。

保守的代價

即使投入了大量資源用於對宋夏作戰,但金在北方對木華黎仍然有絕對優勢。

在金人與木華黎的交戰中,金曾在黃陵崗、長安兩場大戰中投入了20萬大軍。

也就是說,在北方戰場,金軍對木華黎的兵力優勢在4:1以上。

然而,整個過程中,金軍十分保守,一直被動挨打。

兵力絕對劣勢的木華黎,橫掃河北、山東、河東、關陝。

木華黎去世前自責:我取遼西、遼東、山東、河北都很順利,現在卻在天平、延安、鳳翔連攻不下,“豈吾命將盡耶!”

木華黎的自責之語,打的是金人的臉。

蒙古人打得好,就能平定地方,打得不好,最多也就是不能克城。

看來:佔據絕對優勢的金人壓根沒有發動過戰略反攻!

同時,對於河北、山東的反蒙義士,金人也不曾支援,坐視其敗亡。

坐擁大兵,卻只求死守,不願進攻。

結果,兵力沒少投入,卻只能死守,白白浪費了主動改善局面的寶貴時機!

而一旦時機已過,蒙古大軍回來時,金人就連守也守不住了!

實際上,後來的1228年,完顏陳和尚等人曾在大昌原大敗蒙古軍。

如果蒙古軍能啟用精兵良將,聯絡義士,是有可能把握時機,發起一定規模戰略反擊,改善局勢的。

強敵與弱敵

“蒙古滅國四十”,曾數次討伐西夏、金,其巨大威脅當時是稍有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的。

能夠從南宋取得的利益,金在強盛時期已經都取得了,待到其衰落之時,他們當然更不可能“取償於宋”。

西夏已經遭到蒙古軍數次大規模進攻,其都城中興府曾2次遭到蒙古圍攻。可以說,蒙古要滅西夏的企圖已經昭然若揭。

正如當時金、西夏的有識之士所勸諫的,金伐宋、西夏攻蒙古,都是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而且,這些道理,稍理智的人不可能不懂。

然而,夏神宗因憤恨金不救西夏,仍然屢屢發起對金的戰爭,根本停不住;金宣宗因為南宋斷歲幣而憤恨,輕易挑起戰爭,也是根本停不住!

結果,不但白白浪費難得的機會,還空耗實力,便宜了蒙古人!

因為強敵強大,就保守,患得患失,坐失機會,因為弱敵弱小,就輕視,輕易開釁,使情況進一步複雜。

許多失敗,都是這樣產生的。

對強大的對手,要保持信心,看準時機,敢打敢拼;對看起來弱小的對手,要保持克制,不要輕易被其分散精力。

保持客觀冷靜的心,才能把握時機,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