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轉變認知就能解決心理問題嗎?心理學小故事告訴你,方法在這倆字

對思維的認同,對感知的不確定會表現在強迫症當中疑病症當中焦慮症當中。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有類似的體驗。當我們離開家門那一剎那,突然頭腦裡會閃過一個念頭:剛才的水龍頭沒有關好,剛才的煤氣閥沒有關好,剛才的門沒有鎖好。並由此展開一系列的思維邏輯聯想對念頭的認同感越強,頭腦的畫面就會越清晰,你的恐懼感跟不安全感就會被加倍放大,為了避免這種恐懼感,你會折返回去不斷的進行檢查。透過反覆的行為來確保自己是安全的,透過刻板的動作來打消頭腦的恐懼思維。

將意識持續投射到身邊的每一件小事當中活在當下的原因,用意識感知你當下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這相對頭腦思維更加的可靠,當你開始相信自己的感知,頭腦思維邏輯鏈條就會被打破,當你完全活在意識當中的時候,頭腦的夢境就會隨之消失。頭腦是工具,思維可以利用它,意識也可以利用它,當意識多一點,思維就會少一點。頭腦帶給我們的認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正因為這個侷限性才在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當中不斷的製造障礙。

一個人的認知跟他曾經的經歷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曾經受過傷害的人,自然會把這種傷害的經歷投射到生活當中去,形成自己的認知。比如我曾經的接待的個案:一個女孩受到過情感傷害,而傷害的人有很顯著的特徵。當他在生活中見到有類似特徵的男性的時候,就會認為他們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由於這種認知形成固化的限制性信念,限制性信念被觸發,潛意識層面的負向情緒就會噴薄而出,更有甚者會產生過激的行為,認知療法在修正人們的認知,認知方式也決定了你的行為方式。這也是認知療法(CBT)的核心。

但在實踐的過程當中發現修正認知後並不一定會產生相應的行為。因為思維的慣性是非常強大的,你看到的只不過是意識層面的冰山一角。過去的經驗在你的頭腦層面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牽一髮動全身。你只是從思維層面去力圖修復過去錯誤的思維。這就好比是喝醉酒的裁縫,拿著一把壞掉的尺子去試圖修改衣服一樣。問題會一個接一個地浮現,你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再次被頭腦所糾纏。此外當一個人去修正一個認知,也有可能會產生另外一個錯誤的認知,無窮無盡沒完沒了,所以,修正的認知並不能讓你過得更好,因為社會在隨時變化,認知的標準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比如,在以前寡婦改嫁是不道德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無關乎於道德,如果你沒有這種與時俱進的能力,你依舊會被頭腦困擾。

所以意識療法裡面提到了覺知這一概念,覺知就意味著超越頭腦思維,超越一切二元對立,超越限制性信念。很多人對概念很難理解,但只需記住下面這一個故事,就會弄清楚什麼是認知,什麼是覺知。有一個老太太,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雨傘的,小兒子是賣草帽的,老太太每天愁眉不展唉聲嘆氣,鄰居就大惑不解,問其緣故,老太太說:到了晴天,我就擔心賣雨傘的大兒子的生意,一到下雨天我就會擔心小兒子賣草帽的生意!鄰居於是就告訴她說:你為什麼不在下雨天的時候想到你賣雨傘的大兒子,而在天晴的時候想到你賣草帽的小兒子呢?於是老太太一下子就釋懷了。

老太太在鄰居的引導下轉變了自己的認知,這件事情得到完美的解決,但問題在於生活當中的事情會層出不窮,所以老太太今後遇到事情可能就會不斷請教鄰居,她需要一個精神導師。而當你開始變得覺知,以旁觀者角度看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上,就像發生在別人身上,這就是覺知,你不再是老太太,你是這個鄰居,你開始得到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