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龍袍乾屍謎案始末:反常現象接二連三出現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一具長1。73米、左腳長有六個腳趾的男性乾屍。

根據出土的康熙通寶和棺頭出現的“皇清”字樣,專家判斷出土的男屍為清代乾屍。能夠在北京地區發現儲存完好的清代乾屍,這本就是一件稀罕事,圍繞這具乾屍產生的謎團卻遠不止於此。

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首先在棺材的棺頭髮現一行清晰的字跡: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這說明墓主人名叫黃拙吾,是清朝的中憲大夫,也就是一個四品文官。

然而,正當考古人員打算清理乾屍身上的絲織物時,第一個謎團出現了。乾屍外面穿的官服補子竟然是麒麟,在清朝,文官補服繡飛禽,武官補服繡走獸,麒麟恰恰是一品武官的補服。這不是與中憲大夫的封號相矛盾嗎?乾屍究竟是文官還是武官?這個謎團還沒解開,新的謎團不斷湧現。

把麒麟補服完全剝離下來後,裡面套著的,居然是一件上衣下裳的龍紋禮服,並且另外陪葬有一件龍袍。袍上的五爪金龍多達三十多條,規格很高,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一個臣子哪裡來的龍袍?

有人猜測這可能就是一件梨園戲服,墓主人為了過一把皇帝癮才帶到了地下。

然而,當專家透過顯微鏡放大研究後發現,袍子絲線外裹金箔,製作工藝精湛,制式考究,是如假包換的龍袍,不可能是戲服。

專家推測墓主人下葬穿的龍袍很可能來自於皇帝的賞賜。不過,這個說法也很牽強。清朝賞賜黃馬褂是常有的事,但是賞賜龍袍卻很少見,如果有發生必然會有史料記載。透過翻閱史料,專家發現,整個清朝獲賜龍袍的總共有十七個人,康熙時期也有兩個人,唯獨沒有叫黃拙吾的,賞賜一說貌似也不成立。

還有人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說乾屍其實是明末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而且拿出了諸多證據。考古人員發現這個黃拙吾的髮式並不是清朝的辮子,而是延續了漢人的髮髻,將頭髮盤了起來。

清朝實行剃髮令,留髮不留頭,依此作為臣服的標誌。乾屍盤發說明他還是留戀舊朝,內心不願臣服。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有人認為應該倒過來唸,叫做吾拙黃,諧音就是吾黜皇,意思是我乃被廢除的皇帝。

不過這也只是人們的猜想,並沒有真憑實據,如果他真是沒落的皇帝,又怎會在棺頭寫“皇清”而不是“皇明”?

為了徹底弄清龍袍乾屍謎案,中國刑警學院趙成文教授應邀前往石景山做實地考察。趙教授首先研究了乾屍的頭髮,發現乾屍頭頂並沒有留髮的痕跡,說明墓主人生前還是嚴格遵守了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

隨後,趙教授確定了乾屍去世的年齡應該是50歲左右,剛好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應該對明朝有著很深的感情。趙教授還根據乾屍形態對復原了乾屍生前的模樣,確實像一位儒雅的文官,不大可能是武官。

結合其他一些證據和研究,趙教授給出了自己的推測:

黃拙吾目睹了明朝的衰敗,心中無限悲涼。清朝建立後,他入朝為官,因工作有所建樹,被封為四品“中憲大夫”,還得到皇帝賞賜的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 到了晚年的黃拙吾因病臥床,在彌留之際,滴水不進,臥床而亡。死後家人將其髮辮挽成髮髻,依然儲存明朝髮式入葬,以示慰藉。

當然,這也只能是推測,因為史料上並沒有關於黃拙吾的隻言片語,很多人甚至懷疑黃拙吾這個名字的真實性,因為從字面理解,拙吾意思是“憂心忡忡的我”,這顯然不符合一個人起名的慣例。

現場沒有發現墓碑,沒有墓誌銘,更沒有能進一步說明墓主人身份的印信,現有的證據無法給這些謎團一個肯定的答案,這多少有些遺憾,不過,正是有了這些遺憾,我們才會感覺到歷史的有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