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宋名臣張詠

北宋名臣張詠

“稟尊嚴之氣,凝隱正之量。”

“魁奇豪傑之材,逢時自奮,智略神出,勳業赫赫,震暴當世,誠一代之偉人也。”

“豈不以剛毅正直有勞於世如公者少歟。”

“以寬得愛,愛止於一時。以嚴得畏,畏止於力之所及。故寬而見畏,嚴而見愛,皆聖賢之難事而所及者遠矣。”

“此君殊清節,可為世戒,此君殊重厚,可以為

薄夫

之檢押。”

“生平以剛正自立,智識深遠,海內之士,無一異議。”

以上引言,分別是北宋名士宋祁、韓琦、王安石、蘇軾、蔡襄、錢易等人對前賢張詠的評價。

北宋初期,政壇上湧現一大批賢臣良吏,如群星閃耀在歷史的天空,張詠即為其中璀璨一星。瞭解張詠其人,就不難看出,那些名士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可謂恰如其分。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張詠進士及第。這一年進士榜特別引人注目,其中李沆、寇準、王旦、向敏中後來官至宰相,他們與張詠一道在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

張詠出身貧寒之家,

少年任性使氣,不拘小節,喜好劍術、下棋、飲酒。十九歲時,他有志於學業,家貧無書,時常借書抄下來苦讀。沒有書桌,他就在外面背靠大樹閱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他曾在《勸學》詩中這樣寫道:“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勤奮苦讀,終於金榜題名。張詠從此進入仕途,

歷任太宗、真宗兩朝,多次出任地方官,官至禮部尚書。

他的仕途起步於基層,最初為鄂州崇陽縣令。崇陽為低山丘陵區,山地多,水田少。當地民眾不務耕織,以種茶為主業。張詠上任後,下令砍伐茶樹,誘導農戶種植桑麻。從此以後,茶園逐漸減少,桑麻越來越多。多年以後,到了仁宗嘉佑年間,朝廷施行茶葉通商法,官府

向園戶徵收茶租,向商人徵收茶稅,允許茶商與園戶自由交易。通商法可以精簡榷茶機構,減少國家開支。但由於茶租與茶稅過重,使

湖、湘一帶園戶深受其害,叫苦不迭。而崇陽園茶租最少,因為園戶早已轉向桑麻,避免了茶租,生活安定富足。這時候,崇陽百姓感念張詠,集資為他立廟。

張詠做崇陽縣令期間,有次巡視集貿市場,看見不少農民買菜,心裡感覺不爽,於是招呼其中一人曉諭道:“城裡居民,沒地種植,且另有職業,買菜理所當然。你是農村人,家有田地,為何不自己種菜,反而費錢買菜?”那人回答:“我們沒有種菜的習慣。”張詠叫衙役笞了那人一鞭子,當眾呵斥道:“回去好生種菜!”此後,那些不種菜的農家都營造菜圃,實現疏菜自給自足,日子過得更滋潤。為了鳴謝張詠,當地人將蘆菔(蘿蔔)叫做“張知縣菜”。

有一天,張詠退出縣衙大堂,一個小吏從庫房出來。張詠發現小吏頭髮鬢角的頭巾上有一枚錢幣,便湊近盤問。小吏回答:“這是庫房裡面的錢。”於是張詠命令下屬杖責他。小吏氣得臉紅脖子粗,憤然說道:“拿一枚錢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杖責我?你能用杖打我,但是你不能斬殺我。”張詠將小吏帶到公堂,拿起筆書寫判詞:“一天偷一錢,一千天就是一千錢;

繩鋸木斷

水滴石穿

……”寫畢,張詠走下臺階,揮

劍將小吏斬首。小吏監守自盜,尚未構成死罪,但是任由發展下去,就會愈演愈烈。張詠自知處死小吏確實過分,於是上書御史臺自我彈劾,請求上司處分。

張詠就這樣疾惡如仇,眼裡容不得沙子。在他還是布衣的時候,客居長安一家旅店,夜間聽聞鄰家聚哭,出去叩門問詢,裡面有人答話說沒事。張詠使勁敲門,叫主人出來說話;主人挨近張詠身邊,含淚道出實情。原來這家主人在衙門做官,由於私自挪用,虧欠官錢,受到僕人挾制,要求以長女相嫁。一家人進退兩難,答應了,女兒被玷汙;拒絕了,被告發,惹禍上身。張詠默然不語。次日,張詠以借用為由把那個僕人帶到郊外,至叢林無人之處,張詠指斥僕人要挾主人,僕人說張詠管閒事,揮拳相向。張詠拔出劍,把他殺了。隨後,張詠回去告知那位官位,那個僕人不再回來,往後要小心行事,千萬不可貪贓枉法。

北宋

淳化四年(

993

年),蜀地大旱,民不聊生,爆發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很快攻克一些州縣。王小波戰死後,李順繼任義軍首領。淳化五年正月,李順率部攻克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權,自稱大蜀王,年號應運。

宋太宗聞知,任命親信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率兵討伐李順。王繼恩率領大軍從劍門入川,步步為營,逐漸扭轉頹勢。到五月初,就收復了成都。王繼恩進駐成都後,開始居功自傲,大肆享樂,“握重兵,久留成都,轉餉不給,專以飲宴為務,每出入,前後奏音樂,又令騎兵執博局、橫枰自隨,威振郡縣,僕使輩用事恣橫,縱所部剽掠子女金帛。”王繼恩的所作所為傳到京城,太宗皇帝很生氣,隨即任命樞密直學士、虞部郎中張詠為益州知州,負責善後事宜。

張詠領命到達成都。當時城裡駐軍三萬多人,僅存軍糧不足食用半月。張詠調查得知,官鹽價格過高,民間倉廩有餘積,於是下令降低鹽價,允許以米易鹽,一時間百姓爭相交易。不到一個月,獲得好米數十萬斛,既解決軍糧不足,又讓百姓吃上廉價鹽,軍民皆大歡喜。然而,王繼恩照舊我行我素,縱容

將士們任意搶奪財物,市民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某日,王繼恩部下士卒又闖入民宅掠奪,張詠立即派人抓捕,也不與王繼恩打招呼,直接將這些士卒投入井裡淹死,並且告誡屬吏,以後有人膽敢侵害百姓,都投入井裡處死。見識了張詠手段厲害,王繼恩部下自覺收斂,再也不敢胡作非為。

張詠不給面子,王繼恩心生怨恨,有意給張詠出難題。他將一批俘獲的李順手下“亂民”送過來,請張詠處理。張詠也不審訊,把這批亂民全都放了,叫他們回家各務其業。王繼恩聽說,非常惱怒,前去質問張詠:“朝廷下令剿滅亂賊,怎能輕易放了?”張詠解釋道:“之前李順無罪脅迫民眾做反賊,如今咱們化反賊為良民,有何不妥嗎?”王繼恩紅著臉,無言以對。

在張詠督促之下,官軍不久平息殘餘“反賊”。與此同時,張詠對農民叛亂深入反思。乾旱,只是天災,還有諸多因素釀成人禍。仔細想來,農民賦役沉重、豪強兼併民田、官吏巧取豪奪,官家壟斷

茶、鹽布帛

經營,無不損害農民利益。

為此,張詠對症下藥,整飭吏治,興利除弊。三年時間,蜀地得到有效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後來,牛冕接替張詠任益州知州。交接之後,張詠就說:“牛冕詠缺乏安撫民眾才能。”果不其然,

鹹平三年(1000年)正月,益州又爆發內亂,

王均率眾佔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內亂不久平息了,朝廷對蜀地仍不放心。鑑於張詠之前在蜀

為政明肅,勤於安集”,宋真宗於

鹹平六年(1003年)四月任命

張詠為刑部侍郎、充樞密直學士,兼任益州知州。百姓聽說張詠再次來益州,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張詠第二次治理益州,依然恪盡職守,勤於政事,精於治理。

兩度治蜀,共計七年,政績斐然。他明察秋毫,善於斷案,下屬很久不能解決的案件經他審理,一目瞭然,判決令人心服口服。此外,

張詠在蜀地率先規範使用“交子”,使之成為官方認可的紙幣,方便市場流通。

為了紀念世界經濟史上這一重要事件,英國倫敦英格蘭銀行在一個天井裡種著一棵在英國很少見的中國桑樹,因為製造“交子”所用紙張的主要原料就是桑樹葉。在中國發行“交子”600年後,英格蘭銀行才開始印製英鎊紙幣,

張詠因此被譽為世界“紙幣之父”。

張詠二度治蜀,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也贏得二任皇帝好評。宋太宗曾稱讚張詠說:“此人何事不能了,朕無慮矣!”宋真宗也曾感嘆:“詠在蜀,吾無西顧之憂。”

張詠曾與人談論同榜名士說:“吾榜中得人最多:謹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李沆);深沉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王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寇準);至於當方面,則詠不敢辭。”

的確,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無人能與張詠相比。張詠不愧為治理地方能手,任何重大事情,他都能舉重若輕,迎刃而解。

鹹平二年(999年)四月,朝廷任命張詠為工部侍郎、杭州知杭州。到任杭州,張詠就面臨一個重大問題:由於年歲歉收,當地民眾私自販賣食鹽以維持生計,官府為此拘捕了數百人。在宋代,食鹽屬於官方專賣物資,嚴禁民間私自販賣,違者必須法辦。宋朝的鹽法雖然比以前寬鬆,但還是很苛峻;建隆二年(961),宋太祖下詔:“官鹽闌入禁地貿易至十斤,煮鹼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蠶鹽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按照法令,被拘捕的數百人都要遭到刑罰。然而,新任知州張詠決定網開一面,對這些犯人寬大處理,全部釋放回家。屬官們大都不以為然,向張詠勸告:“若不嚴厲繩之以法,恐怕難以禁止私鹽販賣。”張詠回答:“錢塘(杭州)十萬戶人家,十有八九面臨飢餓;要不私自賣鹽活命,就可能蜂聚為盜賊,這樣對社會危害更大。鑑於饑荒,權且寬恕他們,等到秋收豐稔,百姓有了糧食,仍以舊法禁販私鹽。”

《漢書·循吏傳》開宗明義指出:“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

張詠沒有法辦販賣私鹽者,實則“奉職循理”,合乎情理。所謂合情,就是合乎當時特殊情勢。由於自然因素導致農業生產歉收,造成糧食供給不足,出現大面積饑荒。民眾為了活命,不得不販賣私鹽,藉以換取生存食糧,此乃情勢逼迫,不得已而為之,並非故意犯罪,所以情有可原。所謂合理,就是合乎生存權高於一切的常理。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當生命遭遇飢餓而瀕於死亡的時候,人們都可以想方設法進行自救,前提是不能傷害他人。生存是硬道理,當道理與王法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道理更合乎人性。

實際上,古代之所以制定苛峻的鹽法,主要是為朝廷獲取壟斷利潤,而不是為了民眾的食品安全,因為那時候尚未出現加碘鹽或工業鹽。既然朝廷借食鹽專營從民間獲得巨大利益,必要時就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尤其是出現嚴重饑荒的時候,官府絕不能袖手旁觀,理應動用倉儲賑濟災民。如果官府不作為,任由災民自生自滅,一旦災民透過販鹽自救,便把他們拘捕起來,要麼處死,要麼判刑;如此刻薄,豈不違背天理民心?!

《續資治通鑑》在記述張詠去世後,這樣評價道:“詠尚氣節,重然諾,勇於為義。為令守多異政,威惠及民,民皆不敢為惡,而亦不苦其嚴。”

張詠剛正嚴厲,敢作敢為,似乎令人懼怕,但是他通情達理,體恤民眾與下屬。自蜀地發生內亂之後,朝廷禁止到蜀地為官者攜家眷隨行。第二次鎮守益州,張詠單騎赴任,部屬怕他執法嚴厲,都不敢納妾、買

婢女

。張詠考慮到下屬生活單調苦悶,自己率先垂範,買了一名

侍姬

,於是下屬打消顧慮,也陸續添置

姬妾。四年期滿,張詠被召還京,離任前這名侍姬的父母叫來,自己出錢籌辦嫁妝,將侍姬另嫁他人。後來這名侍姬的丈夫頗為感激,因為他所娶到的竟是處女。

“奉職循理,為政之先。”張詠就是這樣的循吏,遵守法度,遵循常理,不絕人情。他曾經說過:“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已效,公不言已能。”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