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縮水的”金箔:何家村窖藏出土金箔重量之謎

1970年10月5日,陝西何家村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人員挖出一個高65釐米、腹徑60釐米的陶甕,陶甕內裝有大量的金銀器。之後幾天,另一個陶甕和銀罐被發現,共出土文物一千餘件。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最能體現大唐金銀器先進工藝水平之作的當屬鎏金鸚鵡紋提樑罐。這件提樑罐為純銀捶打成型,花紋平鏨,以魚子紋為地,鸚鵡展翅欲落腳於折枝花團之上。鸚鵡與折枝花團一動一靜之間,顯得格外生動。

鎏金鸚鵡紋提樑罐整體高24。2cm,口徑12。4cm,重1789g。銀罐蓋內標註有“紫石英五十兩,石英十二兩”的文字。唐崇通道教,有多位皇帝迷信丹藥的功效並因服食丹藥喪命,可見煉丹在唐朝流行甚廣,或許這件精美的提樑罐原本就是用於盛放煉丹原料之用。

出土時,鸚鵡紋提樑罐中還盛有半罐水,水上浮有金箔,金箔之上立有十二條赤金走龍。當金箔從水中取出並不再滴水時,考古人員用天平稱的總重量為11市斤。

1971年1月中旬,出於編寫金銀器報告規範要求,金銀器的計量單位需要用克來表示,於是博物館對赤金箔重新計量重量。

經過計量後,工作人員驚奇地發現金箔比三個月以前第一次稱的重量減少了 2。22市斤,只剩4388克(合8。776市斤)。

1971年4月13日,博物館保管組將金箔作為正式入庫文物登記時,又對金箔進行一次重量計量,發現金箔的總重量再次變輕,重量為4148克(合8。296市斤),這次所稱的重量又減少了240克(合0。484市斤)。

金箔“丟失”不是一件小事,有人不斷向上級反映金箔可能被盜,於是就有了第四次稱重,出乎意料的事情再次發生,金箔重量再次減少,僅有4084。3克(合8。1686市斤),比上次又減少了63。7克(合0。1274市斤)。

“丟失”的金箔去了哪裡?是不是內部人員盜走了呢?

隨後陝西省委宣傳部組成專案組,前往博物館調查。調查過程中,有人回憶起金箔在展覽過程中,曾出現過滲水現象,會不會是金箔內水分還沒完全蒸發掉而造成的金箔重量縮水的現象呢?

為了證實這個問題,專案組從西北大學請來幾位專家。檢視過現場的情況後,專家對金箔進行了再次浸水實驗。金箔經過三天三夜的浸水,實驗者模仿金箔初次稱重的情景,將金箔甩幹至沒有水滴滴出後並稍加晾乾,稱重後剛好11市斤,“丟失”的金箔回來了!

原來金箔經過長期浸泡後含水量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剛出土時,金箔雖然經過甩幹已經不再有水滴滴出,但是金箔內還殘存了不少水分,隨著水分的慢慢蒸發,就出現了後面三次重量的差異。

鎏金鸚鵡紋提樑罐與金箔、赤走金龍僅是何家村窖藏的冰山一角,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